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银证一对多的蝴蝶效应

2011-09-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曹攀峰

  证券时报记者 曹攀峰

  银证“一对多”新政说起来并不复杂,它就是改变了之前客户只能与一家银行建立第三方存管关系的模式,而变更为可与5家以内的银行建立第三方存管关系,同时通过设定主、辅资金账户来规避相关风险。从投资者角度而言,银证“一对多”新政是一件确确实实的好事,不仅改变了变更存管银行困难的状况,更有利于投资者使用多家银行资金投资股市,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

  但是,一项制度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这就如同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银证“一对多”新政在银行之间争夺客户、券商与银行的力量博弈等层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在银证“一对一”时代,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早已抢占先机,吸纳了大量证券投资客户,并使得这些大型银行在目前第三方存管格局中垄断了大部分存量客户。

  不过,随着银证改变为“一对多”后,中小银行争取客户的机会便来了。从某商业银行实行的设立主资金账户返现金的营销措施中,便可嗅到银行间营销大战的气味。而无论是营销的作用还是投资者自身主动的选择,从某券商的内部资料看,银证“一对多”业务上线后,已有7%的投资者变更了主资金账户。

  为了赢得争夺“主账户”的主动权,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纷纷去联络券商,要么打探券商开展此业务的进展,要么商谈未来潜在的合作空间。

  在银行的“打探”和“商谈”中,一向在银行面前显得弱势的券商感受到了自身力量在壮大。多家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表示,银证“一对多”确实能让券商有些许的话语权,但即便如此,这仍并不能改变“银行强势、券商弱势”的大格局。

  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券商选择了低调推进银证“一对多”业务,并谨慎选择与银行的合作模式。毕竟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在主账户数量固定的情况下,一家银行主账户的增多意味着另外一家银行主账户数量的减少。如果在合作中伤害了第三方,那么在依然强势的银行面前,券商不得不为未来的合作考虑了。

  对此,有券商人士曾戏言,从双方力量对比看,券商与银行就如同蚂蚁与大象的关系,寄望于通过银证“一对多”业务改变两者的博弈关系,并不现实。其实,银证“一对多”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容易伤害到自己。

  从证券时报记者调查看,在推进银证“一对多”业务中,各方均有不同的情绪。投资者呈现出乐享其成的喜悦状;券商呈现出谨慎推进的纠结状;而不同银行则表现或观望,或积极,或表达不满情绪。

  事实上,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在一项新制度下,各方考量各身利益得失应是正常的现象。但从常识判断,银行的感受并不重要,券商的纠结也无关痛痒,让投资者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才是改革的最终方向,而最终获益的也是那些为客户考虑的银行和券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专 版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综 合
   第A011版:市 场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数 据
   第B003版:数 据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T001版:T叠头版:特 刊
   第T002版:特 刊
   第T003版:特 刊
   第T004版:特 刊
   第T005版:特 刊
   第T006版:特 刊
   第T007版:特 刊
   第T008版:特 刊
   第T009版:特 刊
   第T010版:特 刊
   第T011版:特 刊
   第T012版:特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