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中国购买欧债应慎重再慎重

2011-09-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余丰慧

  温家宝总理14日上午在大连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第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中方多次表示愿意伸出援手继续加大对欧盟的帮助,中方亦相信欧洲国家可以克服困难。温家宝重申,中国仍然可以扩大对欧盟投资。

  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3年。危机发生以后,有两大事件一直困扰着全球,一是世界经济从危机中复苏缓慢,时起时伏,二次探底阴影挥之不去。二是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开始,欧债危机蔓延到几乎整个欧洲,愈演愈烈,如今已经发展到开始动摇欧元区经济体的联合,引发欧元弃留之争。

  从欧元区经济未来发展和欧洲主权债券未来走势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从内部反思,欧债危机是过度的高福利政策、依靠国家高负债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等体制问题的集中大爆发。欧洲各国通过发行国债累积的庞大负债,目前只有依靠发新债还旧债的办法解决,一旦新债发行不出去,必然爆发欧债危机。从外部看,虽然中国对欧洲经济充满信心,但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从维持美元霸主地位的私心角度讲,其乐意看到欧元区解体、欧元消失。这样,就能够长期维护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目前,能够对美元地位构成威胁的只有欧元。

  中国目前虽然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走投资多元化道路心切,但是,也绝不能轻易投资到眼看着风险很大的欧债上。眼下正在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两位重量级经济学家与笔者有着同样的看法。一位是美银美林中国区执行总裁刘二飞,他表示,不赞同去购买欧债,因为这相当于买了“白条”。另一位是著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稻葵,他表示:“购买欧债是有条件的,盲目购买肯定不是好事情。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有更多深入的研究。”

  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但是,不一定非购买欧债不可,有更加安全的可投资领域和可投资资产。比如,中国企业不妨积极到欧洲国家投资实体经济,投资房地产领域,投资欧洲企业股份,购买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购买欧洲的空客A380大飞机等。

  一定要充分认识欧债风险。一个美债就让中国有一种跌入陷阱、欲罢不能的闹心感。前车之辙,不能复蹈。在购买欧债这一问题上,中国必须慎重再慎重!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焦 点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机 构
   第A009版:基 金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中小板创业板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数 据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