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曹毅:从关注基金发行转向关注客户体验

2011-09-1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杨波
资料图

  编者按:2011年,基金发行愈来愈难,发行只数越来越多,规模却越来越小,三季度以来成立的37只新基金平均首募规模9.13亿元,仅有2008年熊市时18.2亿元的平均首发规模的一半。

  在基金业管理规模徘徊不前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能否走出销售困局?在目前的困难时期,基金公司应该怎样做营销?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鹏华基金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曹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即使再来一轮牛市,基金也不可能鸡犬升天,有些基金的规模可能快速成长,有些不一定能够长大,那种靠基金数量快速提升管理规模的方式应该不会是主流。只有那些现在致力于基础建设、投资能力强、服务好、口碑好的公司,才能在下一次行情到来时脱颖而出。

  ●老客户维护好,口碑好了,公司发展的基础就牢固了,大一点的公司,客户数量都是上百万,200万客户每年流失5%就是10万,一只新基金有一万个左右客户,要发10只产品才能弥补流失的客户。因此,客户存量比增量更重要,如果能把老客户留住,首发也就不那么重要。

  ●鹏华基金营销的理念,要从关注产品的销售,向关注客户的投资体验、关注客户账户盈亏变化、关注客户满意度转变。

  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毅:经济学博士。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科员,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副主任科员,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拓展部副总监、渠道部总监。现任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为身处基金营销一线的实践者、思考者和领军者,曹毅主张应该360度了解客户,着手分析客户的不同需求,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曹毅要求营销团队在进行基金营销的过程中,引导投资者形成更科学的理财观念和生活方式,力争做到为每个投资者提供适合的投资方案。

  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如只注重发行新基金

  将影响公司长远发展

  

  新基金发行数量大增,首发规模却在不断下降,目前的追新潮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曹毅:基金首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新基金发行只数越来越多,发行规模越来越小,发行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高。其实按目前的进度,今年基金销售的绝对金额跟去年差不多,总量并没有大的变化,但基金只数多了,摊到单只基金的规模就小了。

  今年的一个特点是,中大型公司发行的新基金增加了,抢占了渠道资源,小公司发行更加困难。过去小公司等一等,还能等到较好的发行时机,现在银行的通道永远都很拥挤。有银行客户经理给我们看了他们的工作安排表,每周至少增加两只新基金发行,一个月内可能有6、7只基金密集发行。发行只数多了,渠道资源更加向大公司集中。实力有限、没有较突出的业绩、又缺少跟渠道谈判能力的公司,的确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基金公司如果只注重发行新基金,将很难把精力放到长期有益的工作上。基金公司为新基金发行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严重入不敷出,这必然会消耗原本可以加强持续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资源,影响到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

  大家都吃了亏

  才会逐步恢复理性状态

  

  销售难已成基金业的顽疾,为什么会出现目前这样困难的局面?为什么这么困难,大家还是要拼首发?

  曹毅:从博弈论看,个体的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比如看演唱会时,大家各归其座,基本上都应该看得见,如果第一排突然站起来,第二排也得站起来,最后是全场人都站起来。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看得见而站起来,结果是秩序全乱了,大家都看不好。

  对基金公司来说,如果大家都少发新基金,只有一两家抢着多发,多发者会得到好处。关键的问题是,大家都站起来了,你不站起来肯定看不见,当然,你站起来也不一定看得见。因此在决策上,大多数公司都非常矛盾,最后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站起来。大家都吃了亏,才会逐步恢复到理性的状态。

  即使再来一轮牛市

  基金也不可能鸡犬升天

  

  很多基金公司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多发几只基金相当于多播几粒种子,在牛市到来时就可能会丰收。对此,您怎么看?

  曹毅:如果再来一次大牛市,基金业的成长难以重复2007年的方式。当时行业比的是谁的产品多,比谁敢拆分、分红,通过产品增量来获取行业发展先机。因为当时投资者刚刚认识基金,还不太会挑选和甄别,整体基金的数量也较少,只要是一只基金,就有可能长大。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公司的产品线基本上都全了,基金产品数量也多了,投资者也开始成熟了。即使再来一轮牛市,基金也不可能鸡犬升天,有些基金的规模可能快速成长,有些不一定能够长大,那种靠基金数量快速提升管理规模的方式应该不会是主流。只有那些现在致力于基础建设、投资能力强、服务好、口碑好的公司,才能在下一次行情到来时脱颖而出。

  持续营销很快会

  成为基金销售的常态

  

  在国外,基金公司并不追求首发规模,而是通过积累慢慢把基金养大,这种做法,在国内是否有可行性?持续营销为什么这么难?

  曹毅:的确,业内还没有可以推而广之的行之有效的持续营销新模式,我们也正在探索中。持续营销需要选择时机、找准品种、精准定位客户,有很强的针对性才可能有成绩。目前,大量持续营销有相当比例是客户自发申购的行为,由客户自己主导,客户自己研究市场,自己做决策,比较分散。其实,现在有不少渠道和基金公司也已经开始重视持续营销,我相信未来持续营销很快会成为基金销售的常态。

  客户买基金

  核心诉求是要赚钱

  

  最近几年,基金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为什么?

  曹毅:近年来,基金给客户带来的盈利体验是比较差的,无论我们的草根调研,还是数据分析,基本上都能得出这一结论。基金作为一件产品,客户买基金的核心诉求是要赚钱,就像冰箱一定要制冷,别的配套服务再好,如果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不能实现,肯定没人买。所以,对基金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

  基金业绩还可以

  客户却不赚钱

  

  从数据分析看,基金净值增长比客户账户收益要好很多,为什么?

  曹毅: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基金自我感觉做得还可以,客户却不赚钱。比如大部分股票基金三年、五年以来的年化收益都在10%以上,但客户的实际投资收益却不及此。问题出在哪儿?一方面是开始少量买入基金时赚了钱,后来大量买入时买在了高位,总量一算,套住了;另一方面是部分基民追涨杀跌、频繁波段操作,赚小钱亏大钱。此外,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基金,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资产配置跟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很多客户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是什么类型的,本来是追求绝对回报的客户,却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指数产品。这些因素导致客户的满意度很低,也使基金的信用受损。我们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改善客户的盈利体验,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让持有人认同你的理念

  就不会在最便宜时卖掉

  

  在改善客户的盈利体验方面,鹏华基金准备怎么做?

  曹毅:我们打算从易到难,首先在销售的时候对产品进行详尽客观的介绍,让客户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东西;其次要跟客户保持很畅通的联系,让他们很容易就能了解自己持有基金的运作状况。比如一只主动型股票基金,赚的时候为什么赚?亏的时候为什么亏?后面表现可能会怎样?基金经理是怎么看的?我们会尽可能将这些跟投资相关的信息告诉持有人。如果持有人认同你的理念,与你达成共识,就会长时间跟你站到一起,不至于在最便宜时卖掉。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是,我们希望在买卖的时机选择上、基金资产的大类配置上、客户的止盈止损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资讯。在客户赚到超过他预期的盈利时提醒他,这需要基金公司有极大的勇气。

  如果能够把老客户留住

  首发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你们具体有什么办法,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曹毅:鹏华基金营销的理念,要从关注产品的销售,向关注客户的投资体验、关注客户账户盈亏变化、关注客户满意度转变。股市风险大的时候,给客户提供更多固定收益类产品以供配置,股市风险较小的时候,则可提高权益类产品的配置。

  我们正在完善客户管理平台,目标就是要对客户账户的投资情况作长期的跟踪分析,基于对客户的了解,作定制化的细分服务。一个大中型基金公司可能有上百万的客户群,对客户的行为偏好作细分,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

  我们从不同维度细分客户,第一个维度是按贡献度来划分,分别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标准化服务。第二个维度是按照客户自身的风险偏好划分,为客户提供适合其风险偏好的产品,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可以选择指数型、股票型产品;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则可以考虑选择固定收益产品;第三个维度是按照客户的交易行为来细分。比如经常做波段操作的投资者,我们会把公司的市场判断跟他们及时沟通,并提供相应的指数型基金产品供其选择。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会越做越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客户投资基金的盈利体验。

  老客户维护好了,口碑好了,公司发展的基础就牢固了,如果能够真正把老客户留住,首发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大一点的公司,客户数量都是上百万,200万客户每年流失5%就是10万,一只新基金可能有一万个左右客户,要发10只产品才能弥补流失的客户。因此,客户存量比增量更重要,我们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在老客户身上。

  从销售转向财富管理

  从关系营销转向专业营销

  

  基金公司的市场营销是否应该向财富管理方向转变?

  曹毅:我觉得这种转变应该会成为一种趋势。鹏华基金市场团队要从销售导向向财富管理导向转变,从原来的关系营销转向专业营销,从关注销售转向关注改善客户的盈利体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客户服务部门未来将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部门。

  现在,行业都在相对初级的低端水平上竞争,比如通过给渠道更高的代价来竞争。事实上,渠道也需要基金公司的帮助,基金公司与银行也不是简单的单方面依赖,而是合作伙伴,共生共荣。如果基金公司能帮助渠道,让他们的客户赚钱,渠道肯定也会认可我们。

  我们已经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鹏华基金最近成立了两只新基金,在建仓过程中,我们就开始跟客户、渠道充分沟通,后面还会继续沟通,让客户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现在,我们还做不到关注每一个客户,但能够逐步做到关注某一类客户,了解账户的盈利情况,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

  产品设计最怕被

  用户意见和数据绑架

  

  基金大量发行,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您怎么看?

  曹毅:对于持有人而言,如果新基金没什么特色,为什么要买它呢?在基金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新基金的卖点已经越来越难找。最近我们公司获批了一只投资美国房地产的基金,也是境内第一只获批的REITs投资基金。目前的时机也比较好,相对于其他同质化的基金,我相信我们会更容易找到喜欢它的客户群。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关键是要设计一些客户需要、市场认同的产品。如果是创新产品,能满足某一类客户的某一类需求,肯定不愁卖。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产品设计最怕被用户意见和数据绑架,重要的是要观察现象背后的行为和欲望的根源。一类产品很好卖,一定是满足了人性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杠杆分级基金,就抓住了人性中的赌性,一些喜欢做波段的成熟投资者,就有这方面的需求。做产品设计,要到一线去到客户中、渠道中去,要听听投资人的意见、客户经理的意见。一只产品如果能够找到特定的客户群,获得他们的认同,就成功了。

  应在资源投入上有所倾斜

  把有优势的业务做到最好

  

  在基金产品大扩容的今天,走特色化经营之路,是不是较好的选择?

  曹毅:基金公司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让自身的定位变得清晰,对公司战略性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最擅长的是什么,都要认识清楚。有一批忠实的客户,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就很不错了,没有几个公司能够通吃。要想办法把目标客户留下来,把认同公司理念的客户留下来,不是你的目标客户,走了也没关系。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走全能路线,因为有些业务可能好多年都不赚钱。大部分公司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资源的投入上有所倾斜,把自己有优势的业务做到最好。如果没有一样突出,不利于公司确立清晰的品牌定位。

  但公司应该怎么定位是最难的。定位偏了,可能此路不通,你做不出来;定位太窄了,客户群太小可能养不活你;经常更换定位,可能会错失发展的好时机。比如,要专心做主动投资,可是你的选时和选股能力不一定匹配得上;只做某一品类基金,目标客户群可能不够大。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出来并且得到客户的认同,的确很难。做精品需要条件,需要机制、人员等全方位的策略。

  公司定位需要一个逐步确定和找寻的过程,可能要花好几年才做得出来。首先要有确定公司定位的想法,其次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了还要投入大量资源做出来,最终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三方销售带来局部改善

  全面的改变还看不到

  

  您对基金第三方销售怎么看?

  曹毅:第三方销售可能带来局部的改善,全面的改变还看不到。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发展也任重道远,国有银行代表中国银行的主体,客户资源都在银行渠道,不可能有别的机构能取代国有银行的地位。第三方机构现在还小,银行还没有感到压力。但我们会密切关注第三方销售所扮演的“小鲶鱼”角色。

  其它理财产品

  跟基金客户群冲突不大

  

  怎么看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保险、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其它类基金理财产品的冲击?

  曹毅:这几类理财产品跟基金的客户群都比较接近,大家都在一个大行业里,都是战友,不存在谁动了谁的奶酪。公募基金提供的更多是标准化的产品,私募提供的是个性化的产品,客户群冲突不大。另外,特别高端客户不是共同基金主要发展的对象,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中国拥有5万至30万金融资产的客户才是共同基金的主力客户。

  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把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做大?30万亿储蓄进入理财市场的还非常少,大多数的国民财富管理意识仍然较弱。这里有一个投资者培育开发的问题,如何把储蓄客户转化成投资理财客户,这也是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基金公司应该携手银行这个中国人最信赖的金融伙伴,通过共同基金这种最民主化的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奉献长期回报。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信息披露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综 合
   第A011版:机 构
   第A012版:专 题
   第A013版:焦 点
   第A014版:市 场
   第A015版:理 论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数 据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第C017版:信息披露
   第C018版:信息披露
   第C019版:信息披露
   第C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