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破发潮来市场未见底 提防低市盈率陷阱

2011-09-2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宇

  自9月份以后,蒙发利、隆华传热、明泰铝业、露笑科技、长青集团5家新股的分别破发,打破了自6月以来2个月新股不曾破发的纪录。由此,是否意味底部来临?

  破发不等于见底

  历史经验看,破发与见底,两者之间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2008年9、10月份,即使指数跌破2000点,当时新股发行依然未见破发现象,后来是因为管理层考虑市场因素而停发新股,但新股破发现象并未出现。在2004—2005年大熊市阶段,当时破发的现象也没有当前如此严重。从历史数据看,破发最严重的,是在2010年5、6月份及2011年3、4月份,这反映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破发现象已经无法与见底信号等同起来,更多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化定价的变化。换句话说,影响新股破发的因素除了市场环境的因素,更大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发行定价。由于一级市场定价过高,导致二级市场难以接受,破发结果才更容易出现。因此,只有随着一级市场逐步与二级市场估值接近,破发现象才可能逐步缓解。

  A股整体市盈率仍高

  最近9月份新股首发平均市盈率已回到40倍PE,但相比6月份的27倍PE,目前市场新股发行估值见底信号并不明显,发行价格仍然偏高。

  其次,破净率亦是见底信号之一。但A股市场目前跌破净资产的个股比例仍然较低。每次熊市末端,跌破净资产的现象非常明显,纵观市场底部出现之前,破净数量在绝对数上至少应超过100家。统计表明,2005年998点大底时,有176家上市公司破净;2008年1664点大底时,有214家破净,当前截至9月7日,仅16家破净,多数为钢铁股。因此,我们可以较确定地认为,熊市远未见底。

  最后,底部区域需要小心低市盈率陷阱,除非市场整体市盈率绝对安全,否则难言见底。比如2005年和2008年底都出现了格雷厄姆式的熊市买入机会。即使不考虑市场整体市盈率是否达到五六倍的低估值区间,但目前银行股的估值是否具备安全边际,仍无法确认,需谨防低估值陷阱。

  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在于,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制造型企业往往举步维艰,利润单薄;而靠垄断利润发财的企业,尽管享受了庞大市值,却难以维持高额暴利盈利模式,也没有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

  换言之,尽管这些垄断企业目前估值便宜,一旦加入到国际市场的比较和竞争当中,就显得盈利“虚胖”和市值高估。如果不扣除垄断行业的利润贡献,则目前A股28万亿对应2010年17739亿元的上市公司整体利润而言,得出A股静态市盈率为15倍。若扣除金融、石油石化和房地产行业对A股的利润贡献,最终得到A股整体市盈率仍为24倍。所以,要小心A股当前的低市盈率洼地,小心低市盈率陷阱。(作者系华林证券分析师)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基 金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