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国际环境引发企业走出去“冷思考”

2011-09-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据新华社电

  经历了高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如何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如何通过创新做到世界一流,成为昨日召开的2011年浦江创新论坛上热议的话题。

  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中国企业更多地在谋求向产业链两个至高领域研发和市场转移,然而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降低风险成为各个企业出海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原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表示:“全球产业价值链有两个高端,一个是产学研发。重大的技术突破取得知识产权,形成壁垒;第二个是产出的营销。通过市场营销,品牌的打造,到最后市场丰厚的回报。”

  如果将全球产业价值链比作一个哑铃,知识产权和市场品牌占据了两端的主要重量,而中国企业很多处在哑铃中间的生产环节。

  向两端转移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就业就是企业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振华重工原总裁管彤贤认为,脱离了就业的创新是不可以持续的。“不仅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也要发展高科技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以振华重工为例,7500名高级电焊工人是公司能够拿到旧金山新海湾大桥这一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是劳动密集企业,但是这些工人并不是一般的工人,好的电焊工在国内的收入每个月超过1万元,最好的电焊工在美国一年的年薪要10万美元。”

  不断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也希望通过向产业链两端的转移来获取更多的价值,然而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也引发了另类思考。

  在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金林看来,之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之后,还能保证企业的盈利,主要还是依托国内市场。而占领了“哑铃”一端的汇源果汁自然也少不了引来其他国际巨头的贪婪眼光。

  管彤贤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有三个因素:市场、士气和创新。“市场有一半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此,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最近正在继续恶化的欧洲和美国的经济状态,我们现在都开始怀疑或者开始冷峻思考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是需要慢一点?是不是需要缓一缓?”

  而在当天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多家企业的掌门人也对此表示了认同。

  即便是热衷于品牌推广,极力推崇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的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军,也表达了对在海外投资的谨慎态度。

  “越是全球悲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谨慎,建议在海外设立办事处,但是投资应当非常谨慎。”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专 版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市 场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A013版:信息披露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营 销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