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695 83501827) 。 |
证券业战略观察(9) 吸取华尔街教训可能是伪命题 2011-09-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吕哲权
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宣告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成立于1850年,曾经是华尔街最老的商号之一。历经1929年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0年网络泡沫危机,雷曼兄弟顽强地经营了158年。 亚洲的证券公司,尚没有过百岁的商号。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控股,成立于1925年,至今仍不足百年。 1993年《中国证券市场年报》中登录的49家证券公司中,到目前仍保留商号的仅有5家;2001年证券公司目录中100家公司,至今保留原商号的不到40家。简单估计,中国证券公司15年生存率低于30%,10年生存率低于50%。 对待雷曼兄弟这样的超长寿前辈,似乎应给予更多敬叹、敬佩和敬意。对华尔街五大投行的关闭、出售、转型,我们可以惊愕、惋惜,但没有资格指责或嘲笑。 华尔街死了? 历史表明,投资银行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升级。美国投资银行业行业性溃败,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第二次是1968年以后“失去的10年”,第三次是2008年金融海啸。每一次危机,都会有“华尔街死了”的悲叹,也会出现一批投资银行的倒闭,但行业整体依然能够在业态更新过程中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编著的《华尔街的动力》(1999年出版)分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投资银行业商业模式经历了几次变化:在“机构投资者的时代”(1968~1975年),投资银行着力建立营销体系、加强研究、流动性服务、大宗交易、充实资本金(上市);在“创新的时代”(1975~1987年),投资银行业形成储架发行闪电销售能力、进行产品创新(垃圾债、抵押支持债券、资产支持债券、现金管理账户、杠杠收购、401K计划)、组织创新(客户主导型、扁平化、沟通体制);在“重塑经营的时代”,投资银行业引入管理会计、采用业务外包、建立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投资银行业扩大401K计划、推动共同基金为载体的个人投资者交易、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 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美国投资银行业受到重创,在重组、转型、去杠杆化以后,也开始自我纠正、自我升级。华尔街五大投行,没有一家是败于中介本原的投资银行业务的。目前美国市场中还有许多从事于中介业务的投资银行。独立投资银行、综合性金融集团的中介性投资银行业务,仍将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华尔街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介本原的投资银行业务,在金融市场中有其内在的市场需求和生命力,是直接金融所必要和必需的职能,与信贷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共同构成金融业务的整体。 奢谈吸取华尔街教训 当我们从华尔街溃败的惊愕中平静下来,试图吸取教训时,发现从概念、文化上来总结很有意义,但从技术操作角度,则无迹可寻。这是因为,中国证券公司与美国投资银行,处在几乎极端的左右两端,发展阶段的落差相当大,面临截然不同的课题。中美两国的投资银行,理所应当选择截然不同的调整方向(见表1)。 要吸取当下华尔街教训,对于我们而言多半是奢谈。我们应总结的可能是雷曼50年前、30年前的经验教训,我们具备能犯雷曼当今所犯错误的资格尚需相当长的时间。我国证券业的20多年发展里程,已经浓缩了美国投资银行业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未来的十年及更长的时间内,我国证券业遇到的现实课题,是美国投资银行业上世纪60年代以后遇到的多重课题。历史可以浓缩,但却无法跨越。 (作者系中信证券首席战略专家)
表1:中国与美国投资银行业的不同课题 中国证券公司 课题 美国投资银行 狭窄,需要大力拓宽 经营范围 过宽,需要适度回归中介本业 过小,约为银行的1/20,需要大力发展 规模 过大,约为银行的1/2,需要削减交易性资产与过度衍生产品 过低,实际上不足1倍,需要提高,还金融业资产负债表经营之本原 负债杠杆 过高,30倍以上,远高于商业银行的10倍,需要去杠杆化 极少,基础设施与创新机制不足,需要大力发展 金融创新 过度,创新是发展与竞争的主要手段,有过度创新之嫌 过严,需要放松管制,区分监督与管理、微观与宏观范围 监管环境 过松,需要关注到影响公共利益、三公原则的微观范围 吕哲权/制表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