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9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对话董事长走进上市公司价值评选 “创业板二十强”之爱尔眼科TitlePh

百年爱尔 陈邦的眼科帝国梦

2011-09-3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文星明
文星明/摄

  “我要引盲人行不认识的道,领他们走不知道的路。在他们面前使黑暗变为光明,使弯曲变为平直。这些事我都要行,并不离弃他们。”——圣经里这段关于光明的语录,既是爱尔眼科引领民营医院走出独特路径的写照,亦是46岁的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践行事业之描述,“我的理想,就是让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能享受到眼健康的权利。”

    

  证券时报记者 文星明

  2009年10月30日登陆创业板的爱尔眼科(300015),依托“三级连锁”的独特商业模式,利用IPO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进行系列并购,同时不断兴建眼科连锁医院,并在各连锁医院实行“CEO和业务院长双轨负责”制度,连锁扩张与管理进步并驾齐驱。截至2011年6月底,爱尔眼科已经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设立连锁眼科医院34家。2010年爱尔眼科医院门诊量和手术量更是高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作为爱尔眼科的创始人、董事长陈邦,是个出生于长沙南门口普通家庭的湖湘汉子,有着湖湘人特有的精明干练和吃苦耐劳精神。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涯,则初步形成了他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最关键的是,在部队中我学会了什么叫毅力。”陈邦回忆说,军营中摸爬滚打造就的钢铁般意志,在此后从商岁月里,让他经受住了一次次严苛的考验,直至今天,成为中国医疗领域的佼佼者。

  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我进入医疗行业,可以说是因为一些偶然因素。”陈邦忆及创业之初的情景时语调平静,并没有太多人们想象中的感叹。

  1982年,17岁的长沙伢子陈邦入伍,当了两年兵后考上军校,却因红绿色盲而退学,于是他提前退伍,进入国企工作。

  1986年底,不甘于国企平静生活的陈邦毅然辞职下海,先是做装修,搞贸易,后在1988年开始做饮料批发。

  1990年,陈邦来到海南,代理椰树牌椰汁总批发,很快赚到第一桶金。当时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陈邦于是投身房地产开发。

  “随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增多,风险也在慢慢逼近。当时才20多岁,根本没有风险意识。”陈邦回忆道,1994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自己的房地产生意一落千丈,濒临破产。

  1995年,为了挽救房地产生意,陈邦又投资8000万元运作一个对台文化交流项目,以灯会等民俗文化为内容,在台湾台中市建设一个文化主题公园,也因此成为首个到台湾投资的大陆人。

  “以民间交流代替官方交流是当时打破两岸互隔的有效方式,最初两岸都很重视这个项目,各部门都非常支持,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还特别题词‘桥’相赠。”满怀激情的陈邦正准备大展拳脚时,两岸关系却因李登辉访美开始恶化,他不得不撤回大陆,全部投资再次打了水漂。在带去的100多人全部安全撤离台湾后,陈邦最后一个离开,但是在台湾桃园机场,泪流满面的他突然晕倒在地。自此,陈邦堕入人生的最低谷。

  1997年,陈邦回到了长沙老家,然而心力交瘁的他终于病倒在床,住进长沙市第三医院。住院期间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医疗这个特别的行业,而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他想起了在上海时的邻居,那位邻居与上海第六医院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上海第六医院做白内障手术,她向陈邦介绍了这个行业的情况。

  “可以说我是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行业。”陈邦透露,当时国家对国有医院投入严重不足,政府鼓励国有医院引进社会资金提高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于是陈邦凑了几万元,以预付10%定金的方式,从国外买了眼科医疗设备并引进技术,与长沙市第三医院合作,利用其场地和医生做眼科手术。

  再次创业的陈邦对诸多细节很是上心,医院的采购、运作流程和管理等环节都熟谙于胸,渐渐地从一个医疗行业的门外汉变成了医疗行业的专家。

  自有品牌艰难成长

  “这个行业确实有比较好的收益,但是却很难做大。”虽然第二次创业收获颇丰,但陈邦却敏感地意识到,当时的“与国有医院合作模式”可以说是在政策的边缘游走。长期来看,政策可能会有转变,风险也会随之而来,“而我的目标是要做一个能够更加长久的行业,甚至是百年品牌!”

  于是,陈邦开始寻求转型,由于对医院的管理和运作流程已了然于胸,他认为应该开设自有品牌的眼科医院。

  此时,正是2000年,国家卫生部等8部委下发《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允许民营资本开办营利性医院,政策层面的解禁为陈邦的第三次创业敞开了大门。

  2001年,陈邦开始筹建自己的首家眼科医院。但由于当时国家政策在各地执行进度不同,新建医院遇到了一定难度。于是他选中了长沙钢厂职工医院,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性质医院,通过收购,将其整体变更为爱尔眼科的首家医院。

  2002年,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正式开业,次年成立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但是,草创之初,公司困难重重。陈邦回忆,医疗行业需要专业设备、专业人才,资金投入相当大。“为了有足够的发展资金,我们什么方法都用了。”陈邦说,当时爱尔眼科几乎创造性地用尽了承兑汇票、融资租赁、信托计划等各种融资手段。而由于一开始的规范运作,更获得了国外资本的青睐,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就向爱尔眼科提供了6400万元的长期低息贷款。

  但是,由于当时患者对私立医院的认知程度不高,加之公立医院多年来在老百姓心中形成的口碑效应,爱尔眼科的发展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对医院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2003年,陈邦的一位重要合作伙伴、主要技术骨干挂冠而去,爱尔眼科经历了创业初期的一次地震。

  “当时我一下就病倒了,在床上连躺了3天。”陈邦并不讳言变故对自己的沉重打击,“但我生性是一不服输的人,病好了之后我决定接着干。”

  接下来几年,爱尔眼科在成都、武汉等地陆续开出三家医院,并将触角伸向上海等一线城市和湖南地级市等三线城市,同时大力招兵买马。此时,眼科医疗已经成为热门行业,爱尔眼科生意顺风顺水,名气直逼北京同仁医院和中山大学眼科医院等行业翘楚。

  曲折的上市之路

  “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成就‘百年爱尔’梦想的手段。”陈邦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上市能让我去更多地方、开更多医院。让更多人通过资本市场的灵活运作,享有优质、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这是我的夙愿,也是资本市场该有的作用。”

  爱尔眼科在积极扩张的同时,也在IPO之路上先行先试。“大约是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上市的想法。”陈邦回忆,当时爱尔眼科新开医院越来越多,资金需求较大,对于融资渠道缺乏的民营医院而言,上市融资是不二选择。最初公司打算在纳斯达克上市,由于爱尔眼科的商业模式较为独特,国际投资巨头纷纷与爱尔眼科联系。

  “通过两年的考察和了解,最终考虑到爱尔眼科是中国的医疗服务机构,加上当时中国股市环境逐渐改变,我更希望服务中国的品牌,能在国内上市。”陈邦说。2006年初期,当时国内股权分置改革收效明显,A股IPO环境大为改观,爱尔眼科决定放弃境外上市,寻求在A股上市。

  “那段时间经常睡不好觉。”陈邦坦言,为了准备相关材料,自己在两年多时间中经常失眠。被紧张和兴奋交相煎熬的他不得不每天抽上两三包烟来提振精神。“国外经验不能照搬,而国内还没有医院上市的先例,我们当时连借鉴对象都没有。”

  爱尔眼科申报上市材料时,需要打交道的政府部门非常多,涉及发改委、卫生、药监等18个部门,“主要是行业比较特殊,需要申请的配套很多。”爱尔眼科财务总监兼董秘韩忠用“没日没夜”来形容公司上市冲刺阶段的艰辛。

  由于公司一直规范运作、业绩优良且准备充分,爱尔眼科在过会时获得发审会的高度认可。

  并购成就眼科帝国

  据统计,中国眼科医疗行业目前每年市场规模为500亿元,其中每年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市场有40~50亿元规模,白内障、眼底疾病方面有250亿元规模,验光配镜市场也接近200亿元。上市后的爱尔眼科,将如何抓住这一巨大市场机遇?陈邦表示,未来爱尔眼科将利用公司特有的“三级连锁”模式,将爱尔眼科医院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同时选择质地优良的眼科医院进行并购。

  爱尔眼科IPO超募5.98亿元,超募比例为175.6%。对于巨额超募资金,陈邦表示将全部投入眼科主业,并投入部分资金进行眼科医疗领域的教学、培训和临床科研。目前,爱尔眼科已经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设立了34家连锁眼科医院。

  “到2012年底,爱尔眼科将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开设医院,并在湖南、湖北两省的地级市全面完成布点,用几年时间形成成熟经验,再将这种三线城市的运作模式复制到全国其他省市的地级城市。”陈邦如是向记者描述自己的眼科帝国梦想。

  至于选择并购对象的参考因素,陈邦表示将更多注重于被并购对象的综合实力。“主要考虑那些技术实力较好、文化相近、理念相一致,并能与爱尔形成互补的眼科医院。”他介绍,比如北京英智眼科医院,其创始人是曾留学海外的著名眼科专家,治疗眼底病在当地有口皆碑,携手爱尔后,更增强了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底病学组的实力。

  随着连锁医院数量的增加,爱尔眼科的人才渴求也迅速增长。“我们将从引进人才和自主培养两个方面入手。”陈邦对于爱尔眼科医疗人才的后续保障成竹在胸。目前,爱尔眼科每年都会派出大量的医生和管理人员前往欧美国家交流、学习和访问,同时还与美国的爱尔康、AMO、博士伦,日本的尼德克,德国的蔡司等世界著名眼科医疗公司合作成立了技术培训基地。

  对于引进人才,陈邦表示,“我希望,不久之后爱尔眼科将建立全球眼科人才库,凝聚更多优秀人才,让爱尔成为中国眼科行业的人才高地。”他透露,公司目前已经在着手以上海爱尔为平台,从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引进优秀人才,“现在已经有美国著名医生主动与我们联系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8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创业·资本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文 件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人 物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
   第D037版:信息披露
   第D038版:信息披露
   第D039版:信息披露
   第D040版:信息披露
   第D041版:信息披露
   第D042版:信息披露
   第D043版:信息披露
   第D044版:信息披露
   第D045版:信息披露
   第D046版:信息披露
   第D047版:信息披露
   第D048版:信息披露
   第D049版:信息披露
   第D050版:信息披露
   第D051版:信息披露
   第D052版:信息披露
   第D053版:信息披露
   第D054版:信息披露
   第D055版:信息披露
   第D056版:信息披露
   第D057版:信息披露
   第D058版:信息披露
   第D059版:信息披露
   第D06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