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0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上交所摸底13家券商债券回购融资

2011-10-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朱凯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较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稍弱的证券交易所债市,因9月下旬一波急跌,部分券商的债券质押回购融资客户或将面临“欠库”、“透支”一类的风险。为此,监管部门正在积极主动应对“难缠”的债市信用风险。

  昨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集国内13家主要券商会员单位,围绕今年9月以来交易所债券质押回购业务的用户交易情况、未到期正回购融资规模、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等,开展了情况通报座谈。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应继续加强对证券经纪业务回购交易客户的风险教育,切实落实投资者准入及适当性管理的要求。

  座谈会上,13家券商负责人依次通报了截至9月末公司已开通债券质押回购业务的客户数量及构成、未到期正回购融资规模、业务操作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据悉,有两家与会券商的债券回购业务客户数过万,但出现风控隐患的均为个位数。

  不过,城投债的相关风险尚未全部释放。据记者此前掌握的数据,国内某券商该业务客户未到期质押融资资金规模中,有93%是以城投债作为质押券的融资。而仅依据Wind资讯的城投债概念分类,近一个月来跌幅超过5%的就有50只之多,其中有5只跌幅超过10%。而按照业内“潜规则”,债券跌1%可能造成的损失,大致相当于股票10%跌幅的程度。

  如果将城投债作为可放大杠杆操作的质押回购标的债券,一旦其市值缩水与折算率下调相叠加,融资客户可能会出现“透支”之类的流动性风险,根据相关监管法规,券商也将因此承担备付金全额担保的风险。据一位长期研究交易所债券的业内人士透露,券商在其中存在一定的“权责不对称”,理由在于质押券的入库权在证券登记机构,券商在获取客户佣金之后却必须承担在“无人接盘无法平仓”窘境下的事后监管责任。

  今年6月份首例城投债事件被媒体披露之后,市场舆论出现几乎一边倒的情势,愈发加重了城投债的抛售与下跌压力,以成交量为代表的流动性也因此接近枯竭。而数位债券资深研究人士曾向记者直言,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体制,城投债违约在目前环境下实际是不可能出现的。要解决舆论的“矫枉过正”,可以先“引爆”城投债问题,彻底释放其风险预期。

  可喜的是,证券监管层正在积极正面引导舆论方向。从当日会议透露出的信号看,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增加以可转债和股票作为质押券新的质押回购方式,有效解决交易所债市流动性相对不足的痼疾。而此举一旦成行,包括股市在内的整个交易所市场,便相当于注入了“活水”。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资本市场转型·浙江行
   第A006版:创业·资本
   第A007版:理 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机 构
   第A010版:机 构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