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0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张家港:加速产业转型 跻身资本市场强县

2011-10-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忻愚 游石

  证券时报记者 忻愚 游石

  名列全国百强县三甲的江苏张家港市,2005年前仅有4家上市公司。2005年以后,乘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东风,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张家港首次公开发行(IPO)数量突飞猛进,目前上市公司增至18家,跃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壮士断腕式转型

  张家港的支柱产业是传统的纺织和冶金,以前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与其产业结构有关。一场金融风暴,让张家港人充分认识到了传统产业结构的风险。张家港市发改委主任戴建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说,沙钢是当地的大型企业,这家企业高峰时期一年上缴税收达60亿~70亿元,但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突然下降到只有15亿元,“2009年,张家港市财税增长连1%都不到。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全市经济如何能持续发展?结论只有一个: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张家港之所以能成为全国百强县,在于其气魄和执行力。改革开放之后的前两次转型是这样,如今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转型同样如此。

  在确定产业方向时,张家港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装备三个千亿级园区的发展战略。这三个产业是目前“热门中的热门”,可谓全国一拥而上,张家港人自然明白一拥而上意味着什么,他们瞄准的是产业制高点。如新能源领域的发光二极管(LED)产业,他们联合依托协鑫光电等龙头企业,与清华大学成立LED研究院,向国家级公共检测平台和行业标准制定者的目标迈进。

  戴建明说:“新兴产业的培育要花本钱,没有足够的力度上不去。”张家港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确实舍得下血本。在资金支持上,他们将自身的资源用到极致,设立了每年总额为15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了3家总计担保额为20亿元的担保公司,以及18家创投、风投公司。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在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使用上,张家港对镇(区)引进的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对未来发展带动效应明显的新兴产业项目实行无偿资助,政府资金率先跟进,最大投入比例达到50%,成熟后无条件退出且只回收本金。如下辖的一个镇就为辖区内的一家生物制药企业花近8000万元引进专家团队。

  盛隆光电正是受益于担保,才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突飞猛进的跨跃。这家企业的前身是传统的纺织企业,2008年正向光伏产业转型时,金融危机不期而至,资金链突然断裂,到港的光伏设备因为无钱提货而搁置在码头。当时的张家港市经信委主任获悉这一情况后迅速拍板,一次性为盛隆担保贷款2个亿。正是有了这笔资金,盛隆不仅起死回生,还快速发展起来,并于2010年赴韩国成功上市。目前,盛隆的光伏组件产能做到1GW(1GW=10亿瓦特),今年又追加投资3亿扩大生产规模。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张家港的土地、环境等资源几乎用尽,“腾笼换鸟”成为必然,而其手笔同样大得出奇。张家港出台了3个“1/3”:一是鼓励有一定实力的纺织等占企业总量1/3的传统企业提升性迁移外地;二是采取土地回购等优惠政策推动占企业总量1/3的困难企业退出,腾出土地等资源给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澳洋集团将30万吨粘胶产能转移到外地,投资120亿元转型发展LED等项目;三是还有占企业总数1/3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给予引导、培育、支持。

  经过近3年的努力,张家港的产业转型已初见成效。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201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利税141.18亿元,同比增长13.6%,位于苏州市区县的前列,而工业用电增长6.7%,只有苏州市增幅的一半。

  借力资本市场

  资金和资本对企业的作用是阶段性的。初创期的企业,政府的资金能起到撬动作用,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与资本融合。张家港人深得其中精髓。2005年后,张家港发力推动企业上市,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长。从2006年10月上市的江苏宏宝,到今年6月上市的富瑞特装,近年来张家港新上市的12家中小企业共募资87.01亿元,为当地的经济结构转型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投向方面,张家港市鼓励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领域倾斜,并从土地资源、人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使上市公司成为结构转型的“排头兵”。

  张化机是今年3月10日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募集的14亿多元资金主要投入6万吨重型非标化工装备制造项目以及为其配套的重件码头项目和技术中心建设。6万吨重型非标化工装备制造是国家产业结构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对我国大型化工压力容器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示范作用。目前,项目已开始试生产,全面达产后,公司产能将扩大为现有产能的3倍,产品结构更为优化,并能实现产品的升级,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同样,海陆重工、银河电子、富瑞特装等上市公司也因为募集资金的支持而成为细分市场上重大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

  张家港的相关公司上市后,经济指标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以海陆重工为例,净利润由2007年上市前的0.57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26亿元,上市3年翻了一番,同期销售收入从6.61亿元增长到10.49亿元,增幅58%。

  反哺资本市场

  张家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地区经济资源再配置的过程。这样的配置一旦产生效果,就为资本市场储备和输送优质企业创造了条件。

  目前,张家港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三大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如光伏行业,聚集了爱康、永能、吉阳、盛隆、阿波罗等一批优秀企业,电池片及组件生产能力已超过2GW。今年3月,协鑫光电科技(张家港)LED基地项目成功落户,该项目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总投资25亿美元,计划引进外延片磊晶设备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机500台及芯片配套设备,一期项目有望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张家港人在全力推进结构转型的同时,鼓励企业自成立之日起就瞄准上市目标,从一开始就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规范运作,并引导创投等机构及时介入,推动企业朝着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根据张家港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将达4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6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突破150家。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随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的成长,张家港未来将为资本市场输送一批优质的上市公司。据张家港市上市办介绍,目前该市已形成150家后备企业资源库,其中重点拟上市后备企业50家。可以预期,张家港市在推动结构转型中需要借力于资本市场,而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后又反哺资本市场,从而实现双赢。(本系列完) 

  (更多报道见A9版)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专 版
   第A007版:要 闻
   第A008版:机 构
   第A009版:资本市场转型·江苏张家港行
   第A010版:市 场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专 版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专 题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