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0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信贷紧缩肥了谁

2011-10-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唐曜华

  中小企业为实现“增信”暂时向民间借贷机构借钱虽然月息较高,但毕竟期限较短,尚可承受。同时企业获得了相对低息的银行贷款,可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甚至做大规模。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

  在信贷持续紧缩的环境下,中小企业最饥渴的就是资金,贷款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正是这样的稀缺性和企业求贷若渴的心理,造就了民间借贷机构的生财之道以及可能衍生的寻租行为。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中小企业身上。

  正因为贷款资源的稀缺性,今年以来,银行除了坐地起价提高贷款利率外,还提出企业在该家银行存入存款等要求。“要贷款先存款”、“存款多才能优先放款”成为行业内默认的规则。这对于非常缺资金的中小企业而言,无异于一项完不成的任务。

  现实中,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迅速从银行获得急缺的资金,只能转向民间高息借贷市场暂时融入资金满足银行的需求,实现所谓的“增信”。以企业向银行贷款1亿元,通过民间借贷机构借3000万元增信为例,企业需要交1亿元贷款的利息,但实际到手的资金却不足7000万元。

  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银行获得了一笔稳定的存款(存款期限要求跟贷款期限相同),然后可以再拿出去放贷款赚利差;与此同时,民间借贷机构则赚取了短期借贷的高息,并且风险可控。而最苦的就是中小企业,不但要支付高息,还要白白在银行存入一笔“不能用”的钱。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如若选择向民间借贷机构直接借钱,企业不但需要有股权或资产作抵押,并且月息亦可高达6%~8%,折算下来年化利息达72%~96%。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和银行、民间借贷机构三方合作,对一些急缺资金的中小企业而言并非完全是坏事,企业为实现“增信”暂时向民间借贷机构借钱虽然月息较高,但毕竟期限较短,尚可承受。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获得了相对低息的银行贷款,可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甚至做大规模。而民间借贷机构通过跟银行保持合作关系来控制风险,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短期拆借成本。

  但是无论如何,信贷紧缩环境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企业多付出的融资成本到底肥了谁呢?在目前的实践中,这些多付的融资成本大部分直接进入了银行腰包,其中一部分以贷款利率的形式提高了银行息差,另一部分则以手续费的形式提高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时还为银行带来了一笔低成本存款继续赚息差。如若银行关键岗位的人士有寻租行为,那么企业、民间借贷机构亦可能因隐形的利益输送行为而额外增加一部分成本;但总的来说,民间借贷机构依然可以从中获取不菲的利益。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专 版
   第A007版:要 闻
   第A008版:机 构
   第A009版:资本市场转型·江苏张家港行
   第A010版:市 场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专 版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专 题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