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0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医疗器械业的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2011-10-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杜志鑫 张哲
春雨/摄

  周睿:如果说2010年是医药股的盛宴,2011年更多需要精选个股,因为个股分化剧烈,需要寻找增长更具确定性的股票。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市场可能出现估值的转化,医药股或将迎来跨年度行情。

  周锐: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尽可能选择空间较大且增速较高的细分领域;在个股选择上,关注中高端领域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证券时报记者 杜志鑫 张哲

  经过近一年的调整,目前医药股估值已降至25倍左右,许多医药个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而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何看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如何把握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机会?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中投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周锐和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周睿。

  证券时报记者: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怎样?未来医药股在股市总市值的占比会否大幅增长?

  周锐:受中国老龄化﹑生活水平提升﹑政府持续投入等因素影响,医药行业是中长期增长最确定的行业,如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占GDP比重约5%,远低于美国的16%。2007~2010年末,医药股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56%、2.48%、2.78%、4.41%,2011年10月14日占比为4.02%,预计该比例将稳步缓慢提升。

  周睿:我们中长期依然看好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首先,一直以来驱动行业发展的因素都没变,例如人口老龄化、罹患慢性病人群比例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支付能力提高等。其次,新医改推行后政府投入了近万亿资金,医保覆盖率和水平快速增加,这些对医药行业长期发展都是利好。借鉴海外经验各行业市值占比发展经验,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医药股在股市总市值的占比有望持续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经过今年的下跌之后,医药行业的估值水平是否合理?

  周睿:医药板块经过近一年的调整,估值的泡沫已大为缩小。目前来看,如果结合行业增速来看市盈率水平,市场已经进入了可投资区间,虽然医药行业相对大盘估值而言有溢价,但与行业历史水平纵向比较已经很低。

  周锐:经过今年的调整,医药板块整体估值水平25倍左右,许多医药个股都处于历史底部区域,配置的安全性正不断提升,随着今年逐渐接近尾声,估值切换将逐步展开。医疗器械公司的估值水平比医药板块稍高(主流器械公司估值35~40倍),主要是医疗器械不受药品降价影响且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较快。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周锐: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世界一流公司相比(收入规模﹑技术﹑业务范围等),要走的路还非常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常用医用耗材和大中型医疗设备领域国内企业相对成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强;在心血管支架和创伤骨科等领域,虽然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已占主导,但海外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有些领域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如心脏起搏器和人工耳蜗等。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出路首先是技术创新,把高端市场从跨国公司手中逐步抢过来;另外,要走依托本土市场走全球化道路,毕竟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周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尚处于进口替代的过程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业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需求增长非常快;其次我们在技术层面与海外企业差距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很大;最后政府在医保支付方面,对医疗器械的政策支持力度偏弱,在海外,医疗器械可以进入医保范围,预计国家会在这个方面加大补偿的力度。

  证券时报记者:从投资上来讲,应该如何把握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机会?投资逻辑和投资路径是什么?

  周锐: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尽可能选择空间较大且增速较高的细分领域,如家用医疗器械,骨科等植入性医疗器械;在个股选择上,在中高端领域要看企业的创新能力,中低端领域要看企业的横向扩张能力,因为医疗器械行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且未来成长空间巨大,龙头股往往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周睿:如果说2010年是医药股的盛宴,2011年更多需要精选个股,因为个股分化剧烈,需要寻找增长更具有确定性的股票。从医疗器械行业来看,我们更看好具有品牌影响力、具有渠道优势或者可以生产替代进口产品技术驱动型公司。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季度,医药股将面临市场的估值转化,或将迎来跨年度行情。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信息披露
   第A006版:专 版
   第A007版:要 闻
   第A008版:机 构
   第A009版:资本市场转型·江苏张家港行
   第A010版:市 场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专 版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专 题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