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记者观察 “保兑付”才是房地产信托的大问题 2011-10-2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 宁
证券时报记者 张宁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日前已勒令4家信托公司暂停房地产信托业务,为期3个月。这则消息也引发了外界对监管层会否进一步出台政策,控制房地产信托规模的猜测。 从记者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这则消息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4家公司被罚只是个案,监管层此次惩罚的只是“坏孩子”,而其他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仍能正常开展。从被罚的4家公司业务开展情况看,均为近一年来才开始大力开拓房地产信托业务,不存在管理风险和兑付风险暴露的情况。而此前证券时报也曾报道过,监管层要求相关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每月发行规模不得超过4月底的规模”。据记者了解,4家信托公司此次被暂停业务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发行规模超标。 消极的一面则是,对房地产信托“稳中有降”的监管要求正趋于深入和具体。为控制房地产信托规模,监管层今年6月份将事后报备改为事前报备(实为事前按单审批),近日则直接发展到叫停信托公司业务。 不过,记者认为,从今年年中以来的“控规模”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事实上,自6月以来,在新规作用下,房地产信托总体发行规模已趋下降态势。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信托各项业务四处开花,不少信托公司已经提前完成年度利润目标,甚至因集合信托业务占比提高且期限较长的因素,信托行业在未来1~2年内仍将维持可观的业务收入水平。 因此,除少数公司外,降低政策风险,控制规模已经成为了行业自觉。有理由相信,监管层近期不会再出台限制房地产信托业务发行的监管措施。 而“保兑付”却将成为未来房地产信托面临的最为严峻问题。房地产信托产品期限一般为1~2年,发行高峰却是从2010年初延续至今。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2010年,房地产信托年增量超过2800亿,2011年仅上半年发行就已经达到了2000亿,由此可见,从2011年9月开始到2012年末是房地产信托集中兑付期,由于兑付资金量庞大,随之而来的兑付压力可想而知。 与之相对应的是,开发商兑付能力正在被削弱。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9月份监测的30个城市中,有七成城市商品住宅的成交量下跌,价格也现“稳中有降”态势。 在此情况下,或许业界更应关注的是,如果有项目不能按时兑付怎么办?借新还旧的现象究竟有多严重?面对兑付风险,在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继续加大信托公司对项目的风险控制能力?还是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教育,改变信托投资高收益零风险的诡异形象?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