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证券业战略观察(17) 我们能犯什么样的错? 2011-10-2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吕哲权
遍阅境内外投资银行的发展史,发现成功的公司大多经历过无数挫折,也犯过很多错误。既然犯错是注定的,那么最不能犯的错是什么? 犯错种种,后果很严重 违规之错: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采取欺骗手段超额认购国债,后果是被罚款2.9亿美元,并失去了多年来占据的国债头把交椅地位。 误导投资者之错:2001年安然丑闻曝出,雷曼被控在承销安然债券时,隐瞒了实际信息,以“买入”或“强烈买入”等建议,误导了投资者。其代价是,支付2.2亿美元达成庭外和解。 错误时间错误扩张之错: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高盛管理的交易公司亏损额为华尔街前14家信托公司亏损合计的70%,1933年该交易公司取消与高盛的管理合约。其后果是,该公司损失了高盛此前30年积累的资本,信誉丧失,此后16年来仅有一半年份盈利。 为黑社会填补损失之错:1991年、1997年,日本野村证券因在为黑社会理财时进行损失填补的丑闻,导致其信誉遭到严重损伤,部分业务被停一段时间。最后导致元气大伤,从顶峰上跌落。 小错酿大错: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暴仓股指期货,导致成立于1763年的欧洲老牌投资银行倒闭。巴林银行犯了没有及时注销搁置不用的账户等一系列小错误,却酿成致命的结果。 国内外投资银行所犯的错误,不胜枚举,而成长就是在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实现的。问题是,发现错了怎么办? 犯错、容错、纠错 证券业天然是与风险打交道的行业,通过吸收风险、调节风险、咨询风险为客户提供服务,经营风险是其使命。风险是潜在结果的易变性,因此,与预期结果不一样是常态。如果彻底杜绝了每个行为的错误,那可能会犯下不作为、贻误机会的错误,失去了公司存在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万无一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结果并不存在,尤其在业务创新中,则更要有意识地进行试错前行。试点、通过实践测试,是前进的必然程序,需要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容错机制。 容错空间不能装入的错误,可以界定为两类:一类实践、理论反复证明的错误;二类颠覆性错误。前者需要仔细研究、论证,取决于认识水平、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后者取决于承受能力、翻盘能力、生存能力。容错机制,则要有环境与自身能力的评估、评价,必须紧随纠错机制。无纠错的容错,当然是糊涂透顶了。 最不能犯的错误 是掩盖错误 从境内外投资银行的犯错史来看,导致严重恶果的错误,几乎都是从小错误开始的累积,正所谓“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犯错但不犯大错,纠错但不舍试错,大概是成功公司、长寿公司的秘诀之一。 经营失败的公司,往往是在将已经认识到的问题不断拖延中走向衰退的。直面问题,即实事求是,就可以解决或缓解问题的严重性。如我国证券业在1998年已出现许多净资本很低甚至负数的公司,有条件在2000年、2001年的牛市环境下以利润积累、增资等方式解决问题。有条件时忽视问题的存在,到了熊市则无解了。日本的野村证券,1991年已经暴露出与黑社会关连的丑闻,到1997年又重复出现,基本上是咎由自取。巴林银行的尼克之错,在几年内有几十个环节有机会得以发现、纠正,却在银行整体弥漫的驼鸟风气下轰然倒闭,令人无语。 证券公司在经营中,总会遇到问题,有外部问题也有内部问题,有能及时解决的也有需要长期着手解决的。问题终要解决,拖延、搪塞、视而不见、找借口等等,相当于自己给自己说绕口令,大都把自己绕进去了。当一家公司不能正视问题、试图掩盖问题时,失败将在所难免。 (作者系中信证券首席战略专家)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