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首套房贷利率上浮引发网络热议 2011-10-2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刘雨峰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刘雨峰 舆情概述 10月14日,《京华时报》报道了建行北京分行上调首套房贷利率,报道引述记者从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个贷中心得到的消息,建行首套房贷最低利率由原来的基准利率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05倍,成为北京首家上调首套房贷利率的银行。该报道获得了网络媒体的广泛转载,并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讨论。 随后,多家全国性财经媒体、地方都市报等众多媒体均对此进行了跟进,各大门户网站也就该事件做了专题,发起了网络调查,新浪、腾讯等微博上参与该话题讨论的网友数量也不断增多,讨论趋于白热化。 舆情态势 《京华时报》14日的文章,给舆情点了把火。但不少网友提出,利率上浮已非新鲜事,之前已有银行这么做,媒体也有过报道。以10月份为例,10月4日《广州日报》曾经有类似的报道,而依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从10月9日到13日,至少还有无锡、长春、南京、淄博等地的媒体也报道过部分银行上调首套房贷,但均未激起太大的舆论反响。 那么,《京华时报》这一文章,为何激起公众关注?原因可能其是首次在标题中对银行明确点名,增加了消息可信度和影响面,而文中也明确地指出,首贷利率超过基准利率水平,加上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首套房贷利率调整,与银行的收入利润有关,更直接关乎首次置业者的利益。各地都市类报纸,对购房者月供增加情况的分析报道,在此次舆情事件中所提供的报道数量占比最高。而热度最高的几篇相关报道,都市类报纸亦占了好几篇。《新京报》、《北京晨报》各有一篇动态消息报道网络转载量在200篇上下,属于很高的转载量。而《新京报》文章《京沪穗多家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提高 拐点逐步确立》,将首套房贷利率提高与房价拐点确立联系起来分析,被多家门户网站在醒目位置推荐。新华网亦随后推出《新华视点:三问首套房贷利率上调》,亦吸引了很多媒体转载。专业财经媒体则在跟进分析对银行业、对房地产开发商、对楼市调控,会带来如何的影响。 除此之外,不少媒体也刊发了影响较大的评论。其中,《深圳商报》《擅提首套房贷利率是搭车发财》,批评银行的做法;《证券时报》罗克关则写评论说《勿过度解读首套房贷利率上浮》,指出目前银行资金紧张要贷款的人多,供求关系自然影响了资金价格;而评论员叶檀则撰文称《凭什么不能上调首套房贷利率》。 数据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图表一) 网友意见倾向 首套房贷利率上调,使得首次买房难度加大,普通网友自然是反对的多。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约有九成网友不满首套房贷利率上调,有网友期盼借此能够抑制房价,但亦有一些网友表示,房价下跌,利率增高,总支出实际上并无差别。 说明:该图所用数据系通过随机抽取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网易新闻评论网友10月14日至17日发言统计得出,样本数400个。(图表二) 业界人士观点 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我觉得银行不打折的问题,跟市场对这个资金的需求,和老百姓的需求是有关系的,因为当时一种让利是配合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那么现在来讲不需要这种政策的支持来带动房地产业发展情况下,银行完全可以按市场规律来定价。(来源: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银行趁火打劫。同样的国家文件,为啥银行可以不执行,并任意调价?可市场必须执行呢?看来政府不是要打击投机购房,而是不让消费者买房。(来源:新浪微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之前首套房贷款利率是7折,后来取消了7折利率,到现在变成执行基准利率的1.05倍,这意味着实际支付的利息成本增加了30%-40%,信贷叠加效应十分明显,对楼市购买力的制约作用比较大,但其他银行是否会跟进,这主要取决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反应以及决策层的反应。(来源:《广州日报》) 舆情点评 一个热点舆情事件,直接牵扯到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和众多首次置业者。随着多家银行的价格政策调整,短期利益格局在往有利于银行的方向发展。利益冲突之下,舆情自然高涨。茅台涨价么,不喝倒也罢了。这回银行贷款涨价,那房子还买不买?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