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0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预期收益率12%你准备好了吗?

2011-10-3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 晓

  证券时报记者 胡晓

  预期收益率12%,对于经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这一收益率可谓十分吸引眼球,但是,购买这种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你准备好了吗?理财专家指出,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除了要考虑收益率之外,更应该考量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情况。

  记者日前接到深圳一家银行理财经理的电话,称该行推出了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存续期为一年,认购起点金额为10万元,100%本金保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

  记者查阅了其他银行同期在售产品,发现存续期同为1年的产品,收益率基本都不如上述产品。其中某中小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存续期为12个月,但是预期收益率不到6%,与上述产品收益率相去甚远。

  而来自巨灵财经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去年年底,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中资银行能给出如此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相对较少,多以外资银行为主,如今年6月和7月,东亚银行就分别发行了精选银行股部分保本理财产品和精选资源主题部分保本理财产品,而这两款产品的存续期均为5年。

  有理财专家指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不能单纯从预期收益率来考量,要分为两类分析。第一类,如果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比较保守,如投资于信托贷款、债券的理财产品等,那么银行测算的预期收益率就比较准确,投资者可以参考这一指标来购买。第二类是投资标的比较激进的银行理财产品,如投资于股票、基金等,这类产品银行主要是靠历史行情数据和自身对行情的预测测算预期收益率,而市场行情很可能与银行预测不一致,所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有一定差别,甚至差别很大,对投资者的指导意义不大。

  “对于这类产品来说,投资者更应该考量的是产品发行人也就是银行的管理能力,如果银行过往发行的产品普遍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那么说明这家银行在产品选择以及管理上能力较为突出,反之,投资者则应该警惕。”上述理财专家指出。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创业板两周年资本市场竞风流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理 论
   第A009版:机 构
   第A010版:机 构
   第A011版:市 场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行 情
   第C004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
   第D037版:信息披露
   第D038版:信息披露
   第D039版:信息披露
   第D04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