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陈年酒更香多年期成专户主流

2011-11-0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方丽

  证券时报记者 方丽

  曾一度风光的1年期一对多专户逐渐失宠,多年期一对多逐渐成为主流。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数量较多的是存续期为3年的一对多产品,而发行1年期一对多的数量明显减少,今年以来这类产品只有1只。

  这一情况也得到了不少专户人士的证实。“我们已经不倾向于发行1年期一对多产品,而主要发行存续期在2年、3年的一对多产品。”深圳一位专户投资经理表示,1年期一对多产品运作上不如3年期灵活,需要寻找一些短期能“见到成效”的股票,另外,一年期产品经常出现到期后将股票清盘,而市场却出现大涨的情形,让不少投资者颇为不满。

  另外一位基金专户人士也表示,他们就曾出现,一款1年期一对多产品到期,所持有的某只股票涨势如虹。“这其实是非常遗憾的,因此我们比较倾向于发行多年期的产品。”更有甚者,不少1年期产品投资的股票,到期之时仍然停牌,持有人可能因此面临无法完全清盘的情况。

  深圳一位投资经理直言,产品运作之初将1年期产品当做公募基金,并没有太多考虑期限问题。但当期限所剩不长时,心态变得急躁,追求短期效应而乱了阵脚。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持有人也表示,“个人觉得还是有期限的产品比较好,但1年期太短,最好是3至5年,可以完成一个牛熊周期。”上海一位第三方人士也表示,因为基金专户本质是为特定客户理财,核心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多年期限产品更利于运作,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基金公司不仅将一对多专户的投资期限拉长,而且酝酿无固定期限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基金公司发行了无固定期限的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私募、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私募性质产品多为无固定期限的产品,目前运作很好,因此基金公司发行这类产品并无太大问题。

  不过,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根据管理层新规,存续期在2年及以上的一对多产品,现在每个季度能开放一次申购赎回,时间在一周左右。“每年开放4次申购赎回,对基金公司的营销压力很大。因此无论净值是高是低,都存在持有人流失的可能,我们营销无的放矢,基金经理也很难应对,这也是我们所担忧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综 合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行 情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第C017版:信息披露
   第C018版:信息披露
   第C019版:信息披露
   第C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