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赎买式”杭州车改偏离改革正道

2011-11-0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刘义昆

  浙江省杭州市在2009年开始了公车改革,经过两年多,市政府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而对于此次车改的质疑集中于“车贴”。有市民指出,公车消费本来就有浪费,现在发放定额车贴实际上是将一些浪费合法化,公权变成了特权,特权又被“赎买”成了私产。

  对杭州公车改革有赞有弹。赞许者认为,此举有可能为公车改革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否定者质疑:“是不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是不是给干部变相发放工资外的福利?”——我更加赞成否定者的观点。在我看来,改革必须要有“阵痛”,一团和气的车改不会产生实际效果。

  公车治理之所以难,问题出在特权福利。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则是对这种福利的承认。这种公车改革的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赎买”模式。既然官员已经将公车出行当成了一种福利,通过高价诱惑当然能赎买回来。遗憾的是,特权福利的并非只有公车消费一种,我们看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抽烟乃至公款按摩,也已经被一些地方及其官员当作了福利。只要官员手中享有特权,他便能不断地制造福利:政府赎买的福利越多,官员制造的福利也会越多——特权福利永远也“赎买”不完,而改革则陷入了不断赎买的怪圈。

  网友调侃:“一个人的贪污,叫犯罪。一群人的贪污,叫津贴”。是的,杭州式车改虽然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减少行政支出,但在车贴发放成为既定现实后,恐怕很难阻止公车费用的反弹。需要指出的是,赎买式的车改不仅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同样也难解公众的监督之渴。公车治理之所以难,问题出在公众监督难——要治理违规公车,要进行公车改革,都须有社会介入、群众监督,否则不仅很难发现问题,就算发现了问题也很难得到彻底的治理。

  解决公车私用问题,最根本的靠两条:第一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在没有实现公众对官员和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前提下,靠“赎买”不是正道,通过权力制约剥离官员们的特权福利,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创业板两周年资本市场竞风流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基 金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