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主动投资基金冬眠 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难

2011-11-0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哲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上海的研究员小通(化名)今年相当郁闷。在成功从一家小型基金公司跳槽到一家规模稍大的公司之后,薪水是提高了不少,但距离自己基金经理的梦想,却更遥远了。

  “以前在小公司,产品发行停滞,原本寄望大一些的公司产品发得多,自己有机会当一名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经理。但今年公司发行的几只新基金,要么是债券型,要么是指数型,而且看领导的意思,未来一段时间,也不打算在新发股票基金上做文章。”

  今年以来,像小通这样怀揣基金经理梦想而壮志难酬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助理不在少数。尽管股债双熊,但基金审批六通道威力显现,新基金成立数量创下新高。根据Wind数据,截至11月3日,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数量多达160只,如此多的新基金,按道理股票基金经理应是一将难求,但事实恰恰相反。

  给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类型做一归类后发现,尽管新基金数量创纪录,但主动管理的偏股基金所占比例较少。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主动投资的股票型基金为46只,混合型4只,股票型分级基金2只,合计仅有52只,不到全部新成立基金的三分之一。今年以来有基金公司一只主动型偏股基金都没有发行成立,而选择了让主动投资的股票基金“过冬”。除去这52只主动偏股基金,其他100多只新基金中,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占据了半壁江山。

  被动产品大行其道,有市场的客观原因,也有基金公司管理者的主观因素。证券市场不给力,股票基金发行遭遇寒冬;基金公司高管、投资人才流动过快,投资队伍不稳定,新任高管和新的投资团队还未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度,即使有股票基金管理机会,也更愿意启用自己的“心腹”,原有的内部投研人才则不免遇冷。

  “只发被动型,不发主动型,而且未来一段时间也不打算发主动型产品,主要在于公司领导对目前的投研团队实力不信任。”小通诉苦道。事实上,优秀投资力量的流失导致的投研队伍青黄不接、水平参差不齐,正在成为一部分公司管理层选择被动型产品的原因所在。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创业板两周年资本市场竞风流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基 金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