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时报观察TitlePh

从高盛减持工行看中国银行业转型挑战

2011-11-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克关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上周五,央行10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正式出炉。不出市场所料,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较9月份有明显的回升。

  然而,在央行数据发布前夕,高盛却在香港市场出人意料地减持工商银行。这一举动引来市场众说纷纭。有分析认为高盛此举旨在筹措系统重要性资本,也有分析认为是弥补三季度亏损。还有市场人士将高盛此前唱多工行的系列报告翻了出来,认为高盛再度成功上演“唱多做空”经典案例。

  不管从什么角度去看这一事件,市场的舆论焦点显然集中于一点,就是高盛究竟是看好还是看空中国银行业?

  一家A+H两地上市银行的人士日前向记者提及与H股股东就“内地银行业发展趋势”话题交换意见时的感触。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该行的H股股东今年以来对内地银行业的态度有着不小的变化。其基本结论是,数年前内地银行登陆H股市场之初颇为明确的盈利前景已经很难再现,未来两年银行业的经营将持续面临挑战。

  实际上,这一感觉并非H股市场投资者独有,A股市场投资者在最近两年也感同身受。但是,中国银行业究竟面临何种挑战?其未来机会何在?记者认为,中国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并非来自自身原因,而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其营运环境带来的种种冲击。

  如果拉长观察周期,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算作起点的话,在这10年时间里,2005年国有大行陆续登陆H股市场正值这一过程的中后段。受益于越来越密切地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中国经济腾飞,中国银行业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受益于经济模式所爆发出的增长潜力。

  这段时间里,银行不仅面临着稳定的信贷需求,还从传统的信贷业务成功衍生出各种不同门类的新业务,如供应链金融等等。而随着外向型经济同步成长起来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国银行业各类零售银行业务也蓬勃发展。此外,中国经济从全球分工链条最低端逐步向上延伸的动力,也推动了各家银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化步伐。

  但是,这一原本运作顺畅的国际分工体系在2008年底开始集中暴露弊端,并导致中国经济随之步入反复调整的震荡转型期。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对国内银行经营带来重大影响的各类政策,无一例外均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关。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如果这一发展经历足以作为参照,那么中国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与10年前的中国经济可谓类似。在2001年至2003年,中国银行业曾面临比较严重的不良贷款和内控问题,这些问题在内地银行登陆海外市场之初亦曾成为投资者忧虑的焦点。而眼下,内地银行如何消化平台贷款?如何避开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冲击?如何在资本要求和监管趋严的情况下维持盈利增速?这些忧虑亦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息息相关。

  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已经启动的这一转型过程何时能够走上正轨?这才是诸多投资者认为银行业面临挑战的核心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经济转型成功完成,银行业的下一轮黄金增长期将有望就此起步。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公 司
   第A006版:综 合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市 场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投资家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行 情
   第C003版:数 据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