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农业入世十年:彷徨与抉择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2011-11-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尹振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程国强 (东方IC/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尹振茂

  农业曾经是中国加入WTO谈判的难点之一,也是对外开放影响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但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业克服种种困难,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打破了入世之初的种种悲观预言。

  不过,目前国内各界对农业对外开放的分歧依然存在,诸如“东北大豆沦陷”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而且还有扩大之势。

  分歧的根源在哪?未来中国农业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和应对国际竞争,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为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请他系统剖析了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正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彷徨:是否应该

  利用国外农业资源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对农业开放的分歧主要有哪些方面?这些分歧的根源在哪?

  程国强:总体而言,各方对全面开放条件下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广泛的共识。但也有一些不同认识,如有人认为大豆等个别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生产冲击严重,导致大豆行业集体“沦陷”;也有人认为国内种业、大豆压榨加工行业面临外资垄断,农业产业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这些认识上的差异,有的来自对中国农业的强烈忧患意识,担心中国农业在不利的国际竞争中受到严重影响;有的源于局部、地区和行业的利益博弈,担心本国产品、本土企业缺乏比较优势,难以承受外来冲击;有的则强调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机会,应该由本国农业、农民来分享,因此对农产品进口心存疑虑,对农产品进口的恐惧和抵制情绪还相当普遍,如此种种。但十年来中国农业一直面临着一个两难问题:增加进口,有可能会冲击国内市场;减少进口,则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

  究其本质,我认为,根源在于我们对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战略还缺乏全面深入的把握。特别是对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与利用国际农业资源的依存关系认识不足。或许,现在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对于一个农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而言,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进口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进口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程国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了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一些农业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初期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外汇贡献;但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后,则转变为大量进口农产品,出现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到工业化完成后,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后,农产品进口趋于稳定。

  如中国台湾地区,1952年~1969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为29.3亿美元,占外汇收入的50%以上,为台湾地区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1970年经济起飞开始,台湾地区第一次出现6.6万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此后随着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再也没有出现过顺差。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从1970年的4.39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33亿美元,增长7.5倍,年均增长22.4%;从1980年到1990年,进口年均保持16.6%的增幅;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农产品进口趋缓,目前进口额保持在200多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是不是也到了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阶段?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探究。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已经从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1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2.2%。此前,中国在2004年首次出现农业贸易逆差,由此终结了长期以来农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汇贡献历史,到目前已经连续8年逆差,2010年达230.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7倍。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的贸易依存度由入世之初的15%上升到了20.2%。

  而且,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后农产品贸易逆差将始终存在并不断扩大,农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

  证券时报记者: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与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间具有怎样的政策涵义?

  程国强:今后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在农业资源极其紧张的背景下,若要坚守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意味着必须保障足够的国内耕地、水等资源来生产水稻、小麦等主粮产品。但是,我们也必须千方百计满足日益增长的油料、棉花等资源性农产品需求。因此,在农业对外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来理解并求解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应该说,十年来,我们在农业市场开放和粮食安全保障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通过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短缺的压力,由此形成了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产品贸易战略。这对中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如2010年,中国进口植物油与进口油籽折油共2035万吨,若实行植物油进口替代战略,即将这些植物油全部由国产大豆来替代,按照目前国内大豆亩产236斤的生产技术水平测算,约需9.6亿亩种植面积。但国内并无其他耕地资源,因此,相当于要挤占全国所有的水稻与玉米种植面积,亦即意味着必须以减少全国68%的粮食总产为代价。

  因此,如果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95%的粮食自给率,今后中国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就不可回避。

  抉择:必须制定

  农业对外开放整体战略

  证券时报记者: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程国强:有。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目前还不能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提升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认识,也没有全面把握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意义。

  如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虽然目前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增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但我们仍然没有规划部署和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立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持续、稳定、合理的全球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我们仍然缺乏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的基本话语权,在农业国际竞争的不利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新形势下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缺乏总体设计和战略规划,对如何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也没有部署推进实施和关键措施;而且,囿于部门分割、管理多头、职能错位、层级复杂等原因,仍然没有形成对农业对外开放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体制机制;在某些领域,部门利益影响全局决策,行业利益左右社会舆论,地区利益挑战中央政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证券时报记者:一些人认为植物油产业存在安全隐患,您怎么看?

  程国强:确实,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外资已经掌握了我国植物油加工产能的70%~80%。但一方面,应从法律角度界定企业的垄断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外资是否构成对植物油行业的垄断,需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管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吸取哪些深刻教训?

  从本质上看,目前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过多地注重、讨论农产品进口限制、贸易保护,而没有统筹管理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相关产业开放的可能风险,农业产业安全管理确实存在一定隐患。

  对于各方关注的外资在油脂加工行业大举扩张的情况,我认为,这既有部分外资企业违规直接或变相扩大对油脂加工投资的问题,如以压榨棉籽、棕榈油加工等不受限制的名义申报项目,项目建成后,实际上可用于压榨大豆、菜籽或油脂加工;也有个别外资企业利用某些地方政府“GDP崇拜”心理,采用多种方式规避国家油脂加工产业政策。如根据总投资不超过5000万美元项目直接由地方政府审批的规定,一些外资企业将油脂加工项目投资设在限额以下,或将总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化大为小”,避开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深刻教训。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入世之初有何不同?应该如何应对?

  程国强:同十年前相比,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显著增强,维持国内市场稳定的挑战越来越大。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局部地区频繁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全球农产品供给的加剧波动,特别是粮食主产国生产和供给的大幅波动,直接对全球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农业“能源化”趋势凸显。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推动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玉米、糖料、油菜籽及大豆等原料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粮食供求格局。

  据统计,近五年全球玉米消费年均增加3.3%,其中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占70%以上。美国于2002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达1.28亿吨,相当于美国玉米产量的41%、全球玉米产量的25%。与此同时,巴西50%的甘蔗生产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全球20%及欧盟65%的菜籽油均用于生物柴油生产,这都加剧了全球食糖与植物油等农产品市场的波动。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例如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和食糖进口国。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增加了全球通胀风险,这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波动。随着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日益增强,农产品价格和石油价格联动的趋势更加明显,与美元汇率波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受投机资本炒作的影响更加突出,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将更趋剧烈。

  初步判断,从现在起到今后的若干年,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农业市场环境。但是,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贸易大国,今后必须从全球视野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对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认识,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全球视野的战略高度,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农业发展环境中,全面把握和应对全球经济调整给农业对外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抓紧制定进一步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总体战略,建立健全农业对外开放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体制保障。建立完善开放条件下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机制,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强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和控制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日本、韩国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进口对比

日本 韩国

人均GDP 农产品进口 农产品进口依存度(%) 人均GDP 农产品进口 农产品进口依存度(%)

(2000年美元) (百万美元) (2000年美元) (百万美元)

1970 16339 4140 33.5 1994 439 18.5

1980 22590 17750 77.0 3358 3300 51.1

1990 33595 50762 67.3 6895 9531 45.0

2000 36789 62185 75.3 11347 12837 58.2

年均增长率

1970-1980年 15.7 22.4

1980-1990年 13.4 16.6

1990-2000年 2.1 3.0

1970-1990年 28.5 36.0

1970-2000年 9.5 11.9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世界银行 程国强/制表

        

  ·人物简介·

  程国强简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办公厅副主任。1997年9月~2001年11月兼任中国加入WTO代表团农业谈判专家组组长。2001年4月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2005年10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综 合
   第A008版:基 金
   第A009版:专 题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A013版:信息披露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