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业绩不佳扎堆到期 部分一对多遭密集投诉

2011-11-2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程俊琳

  证券时报记者 程俊琳

  一对多业务最近有点衰,业绩不佳又扎堆到期,因此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密集投诉。不少基金公司专户部,上到部门负责人下到销售维护人员,都绷紧了神经。

  证券时报记者从一家基金公司了解到,由于该公司第二批成立的一对多普遍表现不佳,近期持有人投诉电话已经打到爆棚。“投诉电话几乎全部指向一对多产品,态度好的客户是咨询到期赎回问题,怨气大的直接就要求客服人员让投资经理出来对话,客户服务部门非常为难,只能尽力安抚。”该人士表示。

  同样,另一家基金公司客服人员也透露,由于一对多客户多数具有亲身操作经验,因此他们更留意投资经理操作过程中对市场的把握,一旦出现市场上涨产品踏空,投诉就会非常多。关键是现在一对多产品密集到期,处在这个时间窗口,业绩问题就成为投诉主要标的。

  据记者了解,今年专户产品临近到期时,投诉非常集中,尤其是一些原本略有盈余,却在临近到期时跌破面值的一对多产品,遭遇的投诉更是密集。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和深圳一家基金公司旗下都有产品面临这一时间窗口,他们在想办法补救,如协商阶段性续约等。

  而实际上,基金公司根本难有补救之策。对业绩较好的一对多产品,投资人更多的是想落袋为安,并不愿意续约;对面值附近的产品,持有人担心未来连本金都无法保证,多数选择赎回;最尴尬的是面值以下的产品,很多投资人甚至要求基金公司到期赔损。

  业绩不佳是客户投诉的最大理由。深圳一合资基金公司投资经理坦言:“今年就没有赚钱的产品,就算将运作时间拉长为两年,也只有三成产品的净值在面值之上。”一位持有深圳一基金公司专户产品的客户也透露:“我在一个月前致电该公司客服,我持有的一只2年期产品11月24号到期,在当时产品净值为1.06元,建议投资经理采取保守策略,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不亏损。我们对收益率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年化3%左右都可以接受,不过遗憾的是,这只产品最后跌破面值。”

  另一位北京一大型基金公司持有人还表示,过去采取过写信方式与基金公司沟通,但基金公司根本不重视,得到的回复邮件都是统一模板,套话一堆,现在不得不直接打电话投诉。他希望以后基金公司能多跟持有人进行交流。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焦 点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