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公募基金的“价值线”在哪里

2011-11-2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哲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巴菲特做投资,喜欢从客观数据中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对权威的财经出版物《价值线》,他依然只取其数据,而对其结论不屑一顾。对比国内公募基金经理,能够做到独立思考、不被各种报告“忽悠”的有几人?

  上周,一位基金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抱怨: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就是清理上千封的研究报告,因为处理不及时,邮箱就可能爆满。“这些报告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价值,发现精品报告就像沙里淘金。”因此,有基金经理专门设立助手负责研读报告,发现精品后再转给基金经理。

  “垃圾”报告充斥让基金经理不胜其扰。“看这些报告,完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与同行来一场头脑风暴。”上述基金经理无奈地表示。确实,近几年来券商研究报告良莠不齐,不久前,某券商报告将一只当时市价12元的个股看涨到188元,而事后证明是券商研究员计算出错。作为国内公募基金最直接的外部研究支持机构,研究报告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让基金经理很烦忧。

  外部研究支持不给力,基金内部研究实力则受制于人力成本,配备的研究力量不如券商研究所那么强大,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研究员需要跟踪的行业跨度也非常之大,更何况上市公司家数越来越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对研究员精力和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密切跟踪已属不易,研究透彻更是难上加难。“内忧外困”,那么,作为投资的根本所在,公募基金研究的“价值线”在哪里?

  其实,研究力量不给力,基金经理是选择一群人集体错误,还是有勇气选择孤独的正确,也许正是基金经理最应该借鉴巴老的地方:只看客观数据,不趋迎推论结果,“集体思维者用市场分析影响他们自己,而独立思考者用企业分析来影响自己”。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焦 点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