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克观银行TitlePh

进退两难的零售银行客户服务

2011-12-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克关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尊敬的贵宾客户,本周六下午著名经济学家XXX将莅临XX银行财富高峰论坛,为您详细解读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市场走势,敬请留意。”或许有一天就有这样的短信出现在你的手机上。

  最近两年以来,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不会对此类短信感到陌生。因为客户一旦银行存款达到相应规模,银行就会将其列为贵宾客户,努力想要提高这些客户对银行的认同度。但是,读者也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讲座大多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即无法提供有效的投资决策参考,所讲的主题也大多天马行空,飘忽不定。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这些银行专业能力不够?还是客户的需求太难以琢磨?都不是,真正的答案是银行不愿意为客户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交易决策信息。

  一般来讲,由于银行业务同质化比较严重,零售客户的忠诚度通常很低,倘若不提供在常规业务以外的增值服务,客户就很有可能转投竞争对手。因此,要想把客户资金和业务需求稳定在自家银行系统之内,就有必要通过增值服务来提高客户黏性。因为按照银行的运营模式,只要有稳定的资金存入,那就有稳定的放贷资金,可以获得稳定的利差收入。

  但是,这一出发点和客户增值服务的实际情况交叉,却让银行感到进退两难。从客户的需求来看,各家银行力求维护的中高端零售客户群,其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自身财富如何增值。假如银行为了追求好的客户体验,为其提供相关的交易信息,客户体验一定会非常满意,但银行将不得不面临资金流失的窘境;如果不提供明确的交易决策信息,客户资金可能留下,但客户体验却要大打折扣。

  基于这一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前零售银行市场零售客户增值服务的主题,主要都集中在宏观经济走势等“假大空”的话题上了。因为银行并没有诚心提供有价值的交易决策信息,所希望的不过是请客户高抬贵手,将资金留下。

  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能够让银行和客户之间达成共赢呢?有,但目前国内的银行无法做到。

  笔者认为,国内银行之所以在零售客户增值服务上尽量模糊交易理念,甚至尽可能说服客户不要自己进行交易操作,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控制客户的资金流向,并从中获得相关的服务收益。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严格的分业监管理念。这一市场格局,决定了客户综合的金融需求无法在统一的平台之上得到满足,也决定了银行现有的零售客户服务模式。

  假如国内银行能像多数国外同行一样,能够在一个金融集团旗下为客户提供多种类别的金融服务,那么目前国内零售银行市场的这一现状显然就不会出现。因为银行不用担心客户资金流出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客户经理完全可以为客户提供旨在鼓励其参与交易市场的相关信息,因为客户即便下单操作,也有很大概率是在自家的证券公司,佣金收入不会外流,保证金存款也仍然还在银行账上。

   第A001版:头 版(今日2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公 司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数 据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