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地下私募基金四大乱象调查

2011-12-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李东亮
官兵/漫画

  编者按:A股还有不足一个月即走完今年行情,为获取高额利润分成的地下私募,在苦苦挣扎了一年之际,面对众机构对中国明年经济的悲观预期,有人萌生退意,有人选择坚守。萌生退意者欲重返靠收取固定管理费的公募基金或者券商资管,坚守者靠产品创新等方式另辟蹊径谋生存。证券时报记者日前对京沪广深等地的数10家地下私募进行了调查,力求为读者还原一个地下私募真实的生存现状、运作乱象,呈现地下私募为获得高额利润分成而付出的代价。

  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亮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对京沪广深等地数十家地下私募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行业普遍存在着短线交易收取券商返佣、借助现金交易或私人转账逃税、潜入营业部代客理财、打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擦边球等四大乱象。

  收取券商返佣

  在投资界,私募基金经理和营业部老总之间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利益纠葛。按常理,前者需要募集资金,后者需要资产托管量,这使得两者的合作一拍即合。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两者间的合作远非仅止于此。

  “多数地下私募会提出返佣金的要求。”深圳某大型券商旗下营业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多数资金量过百万的账户佣金已然降至0.3%。,而部分资金量过亿的账户交易佣金却又达到0.5%。,原因即在于其中部分地下私募与营业部以合约形式或者口头协议进行返佣,实质是客户的钱进入了基金经理的口袋。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地下私募基金经理却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这应该算是变相的管理费。”深圳一家中等规模的地下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由于地下私募普遍采取利润分成的方式,并不收取管理费,不菲的日常开支只能依赖券商的佣金返还。

  记者调查显示,除采取佣金的一定比例返还手段外,部分地下私募还常采用账户转入时一次性补贴或者收取券商营业部定额年费的方式,而这也是业界存在的收入佣金返还的一种变相形式。

  隐瞒利润巧逃税

  记者调查显示,不论市场涨跌或是产品盈利与否,相当数量的地下私募以合伙人的形式先成立公司,再以公司名义发行产品或是定向管理客户资产。这其中,不少地下私募基金竟然年年亏损,其原因即在于客户是直接将分成转入了合伙人口袋。

  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下私募基金经理坦言,在行情向好时,资金达5亿元的中等规模的地下私募实现20%的收益不足为奇,按照20%的利润分成,该地下私募可获得2000万元。按照现行的营业税率,仅营业税一项即需缴纳400万元,公司分红仍需额外缴税。

  地下私募独特的经营模式已为逃税提供了温床。据上述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介绍,地下私募常常以定向管理账户的形式代客理财,即由投资者将账户交由基金经理下单,年终结算。而即便是发行了产品,也不需备案,更不需要像阳光私募一样公布业绩。因此地下私募基金完全可以隐瞒利润,造成公司年年亏损的假象进行逃税。

  打违规擦边球

  “做好研究,不如送iPad。”一家位于广州的地下私募基金经理曾戏言地下私募行业现状。

  记者调查显示,每年当年报、半年报和季报公布前夕,地下私募几乎倾巢出动,公关的对象即为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秘以及普通人员。据业内人士介绍,公司业绩的好坏或是近期有无资本运作等情况,敏感的地下私募会通过公司高管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而有所察觉。而普通员工的一个抱怨又可反映出公司的经营是否出现了异常。

  “沟通即免不了送礼。”上述深圳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该公司仅去年至今送出的iPad和苹果手机即不下50部,效果远比做研究强。

  记者多方了解到,该类地下私募基金与上市公司沟通并非一定能获得具体的财务数据,也并非一定能获知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的进展情况,多数私募基金旨在通过观察上市公司高管的战略展望、谈吐气质、分析思路,甚至于情绪波动,来猜测上市公司业绩等情况。业界表示,这尽管没有涉及到内幕交易,但已经在打违规的擦边球。

  不仅如此,在地下私募界流行建立自己的圈子,在这圈子里除交流心得、沟通信息外,还能联手买入股票推高股价。

  “我MSN上的一个群共有20个私募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在80亿元左右。”北京某中等规模地下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如果大家一致看好某只股票,而且市值又不太大,多数群友会根据观察盘面,心领神会地同时买入、拉抬和出货。不过,大家不会拉抬垃圾股,只选择业绩稳定和成长性较好的股票,由于不会约定价格、约定买入和卖出等情况,因此不能算是操纵股价。

  不过业界表示,尽管没有涉及到内幕交易和集体操纵股价,但地下私募的私下调研难免获得一些不为公众所轻易获得的信息,而上述集体买入某只股票的行为,有明显的利用资金优势控制股价的嫌疑,已经在打违规擦边球。

  值得监管层和业界关注的是,不少地下私募基金经理还潜入券商营业部,身兼券商营业部经纪人身份,打起营业部客户的主意,而券商营业部亦乐于聘任此类有客户资源和投资能力双重优势的经纪人。业界表示,该类情况属于代客理财的范畴,存在违规风险,应引起关注。

   第A001版:头 版(今日2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公 司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数 据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