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地下私募坚守者的出路

2011-12-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面对反弹预期屡屡落空的行情走势和并不乐观的明年市场,部分私募即将选择退出地下私募市场,但仍有少数地下私募基金经理选择了坚守,坚守的同时并另辟生存之道,成立对冲基金或加入PE行列,亦取得不俗成绩。

  在深圳市深南大道上某写字楼办公的两位地下私募基金经理——王生和李想(均为化名),即为其中的代表。王生,曾任某大型券商金融衍生品研究员,去年年中离开该券商成立一私募公司。李想,曾任深圳某大型公募基金行业研究员,去年离开该公募基金成立私募公司。虽有不同的职业背景,但却凭借各自的优势,在今年的行情中大有作为。

  成立对冲基金

  对于曾经做过金融衍生品研究员和亲身参与过香港衍生品市场的王生来说,股指期货的推出无疑是重大利好。不过,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却并不熟悉,何况牛市中投资者也并不乐于参与股指期货。5月初上证指数出现暴跌,让王生看到了机会。

  “今年5月份对我们来说是个契机。”王生称,自期指推出以来,该私募基金公司上到公司领导下到员工,一直不间断地跟客户沟通,令客户逐渐认可了对冲模式。5月A股市场的一轮重挫,大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该基金公司重点联系了几个资产规模比较大的客户,发行了第一款对冲基金产品,规模仅有5000万元左右。随后在8月份发行了第二款,规模稍大。

  对于对冲私募基金经理来说,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选择合理的策略,既能保证盈利,又能说服客户充分支持。“我们选择了阿尔法套利。”王生表示,阿尔法套利即现货上做多,期指上做空,通过现货组合跑赢指数实现盈利,实际上就是给现货上了一道保险。

  加入PE行列

  相比王生而言,李想去年来的历程则较为曲折。2010年年中离开其所在的公募基金,去年9月初买入了大量煤炭股,而煤炭股虽在去年9月末出现调整,但去年10月却出现翻倍行情,这让李想在私募圈一战成名。

  不过,他此后却过分看空市场,由于不谙熟地下私募界空仓即意味着清盘的规则,李想在去年12月份即选择了空仓,自然也失去了今年1月底到4月中旬上证指数上涨13%的机会。不过,穷则思变,李想还是想到了生存之道:转型为私募股权投资(PE)基金。据李想介绍,本次转型实属无奈:一是为了留住存量资金,二是为了吸引增量资金。

  尽管如此,李想的日子显然没有王生好过。PE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退出市场过分依赖上市等难题始终是李想业务拓展的障碍。不过,李想坦言,开弓没有回头箭,选择在私募市场发展的初衷不会改变。

  (李东亮)

   第A001版:头 版(今日2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公 司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数 据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