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新公司欲借新业务突围 人才短板为最大障碍

2011-12-1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 哲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随着第69家基金管理公司——安信基金日前拿到批文,年内成立的基金公司已达6家。在今年市场步入冷冬的背景下,新基金公司尤为堪忧。

  数据显示,今年是继2006年以来新基金公司成立的大年,4月、5月、6月,富安达、财通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接连成立,8月长安基金成立,10月国金通用成立,11月安信基金成立,生逢证券市场的寒冬,新基金公司面临种种严峻考验。

  “新基金公司在目前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股东资源的支持,要想打开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烧钱,投入数以亿计,用最好的人才、用最有力的渠道,做好三年不要回报的准备。”一家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近日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了“烧钱”模式。

  不过,他表示,证券市场寒冬料峭,对股东、对高管来说,“烧钱”绝不是个轻松活。“公司的支出,需要我来签字,动辄几十万就没了。我每签一个字,手都发抖。”

  记者看到,新基金公司中,不少注册资本金都提到了2亿元。安信基金注册资本一步到位为2亿元,去年底成立的平安大华基金注册金更是高达3亿元。目前,国内基金业注册资本金达到“2亿元俱乐部”的仅有5家。

  专户理财、商品期货、融资融券业务开闸,新基金公司出世尽管没有遇上证券市场牛市,但也不乏机遇。不过,这些新业务在新基金公司看来,却很难享受。“人才短板是目前很多公司面临的最大考验。”上述总经理认为。

  例如,基金公司投资商品期货业务近日放开,未来基金公司通过专户投资商品期货成为可能。不过,挖掘专业人才成为难题。“期货行业的人才大多数是做经纪业务的,一线做商品期货出身的很少,期货行业也没有类似基金经理的代客理财的人选,鲜有的也只是散落在各个经纪业务部的民间高手。”与此同时,新业务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更加严峻,新基金管理公司要想真正在这些新业务中灵活把握,难度相当大。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产 经
   第A009版:广 告
   第A010版:市 场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第C017版:信息披露
   第C018版:信息披露
   第C019版:信息披露
   第C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