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林海峰:痛恨失败的创二代

2011-12-1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向南 严惠惠
  东方日升董事长 林海峰 (向南/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 严惠惠

  在决定将东方日升(300118)上市前,林海峰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征求意见,结果遭到全家人的反对。林海峰对他们说:“要么你们来当总经理,我当的话就要上市。”

  林海峰说这番话,是想表明自己的强硬立场。林父在2002年就已退居幕后,就林海峰一个儿子,林海峰一手操持这家公司从零开始成长起来,没人能接总经理这个位置。

  林海峰一定要将企业运作上市的的理由是,“我还年轻,才30多岁,还想做出一番事业,如果我老了,就不这么想了”。而家人的想法是,东方日升发展不错,有稳定盈利,上市还要给人分股份。

  林海峰自称不安于现状。从他的经历上来看,他的确不安于现状,大学毕业就开始创业,屡次创业屡次失败,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也只是一个小作坊。林海峰每次失败之后又重新站起来的原因是“不能容忍失败”。

  孤注一掷

  林海峰的事业真正发展起来是从做有机玻璃管开始的,但就和决定让公司上市一样,这个项目也遭到家人反对,不仅因为其之前经历太多的失败,还因为有机玻璃管要求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公司当时没这个实力去涉足这个领域。

  浙江宁波下属的宁海县,当地小企业主众多,林海峰的父亲林大奎就是其中一个,林大奎开办了一个橡塑厂——宁海县日升橡塑厂,以加工模塑挤出品为主。林大奎为人沉稳,崇尚稳健经营,所以尽管办厂多年,但规模一直不大。

  林海峰22岁大学毕业,屡次创业失败的他接手父亲仅几十个人的小厂,但他无心经营模塑挤出品,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汽车功放市场,从生产线路板原件、插件开始,到最后开发出成品,林海峰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但由于研发过程耗费了太多的资金,致使后续资金出现缺口,很快难以为继,一年后关门。林海峰不服输,又迅速从失败中站起来,不顾众人的眼光,开始开办门市部销售塑料颗粒,后来又做进水机的阀门,其后又做回老本行塑胶模具,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并负债累累。

  林海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要做有机玻璃管生意,此时,家里已对外欠款70多万元,林海峰背负着“三分利”。所以当他提出要做有机玻璃时,家人反对了。

  家人反对的原因是,有机玻璃管科技含量和成本很高,当时公司既没有研发能力,也没有资金实力。林海峰认为,没钱可以借,没技术可以日夜钻研,所以他还是下定决心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林海峰一方面让未婚妻出面找她姐夫家借了5万块钱,另一方面自己苦钻有机玻璃管研发技术,虽然有机玻璃管跟塑料模具相近,但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让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放弃本行,涉足新领域,风险相当大。林海峰当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实验室中度过。碰到难解的技术问题,林海峰就跑到有机玻璃管生产厂家向老技术员虚心求教,每次都摆出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弄得那些老技术员也无可奈何,最后大家熟了,他们也就很乐意教导这个后辈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林海峰练就了一身好技术,为其后的技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5万块也就只够付生产设备的预付款,林海峰拿着这笔钱到舟山的一家台资企业买了注塑机(当时一台注塑机的价格是25万元)。最终他凭着一股不怕失败的韧劲和这台注塑机实现了预期收益,并将日升橡塑厂从原先的几十万产值发展到380万元。

  “这台注塑机到现在还在工厂里放着,”林海峰笑着说,“是我发展起来的功臣。”

  走上太阳能之路

  从生产有机玻璃管开始,林海峰的路越走越顺。

  2001年上半年,林海峰接触到太阳能灯具。当时一位海外客户询问林海峰能否做太阳能灯具,当时正在寻找新出路的林海峰眼睛一亮,敏锐地察觉到蕴藏在太阳能灯具里的巨大商机。经过一番市场调查,考虑到太阳能灯具和有机玻璃管行业链相近,技术相仿,林海峰决定进行产业链延伸,生产太阳能灯具。

  2002年,林海峰成立了宁海县日升电器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早进入太阳能光伏应用行业的企业之一。创业之初,他带领团队,钻研技术,创新模型,开拓市场,2005年销售业绩突破亿元。在做太阳能灯具过程中,林海峰发现太阳能灯的核心部件太阳能电池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灯具的制造必须依赖太阳能电池片的供应且灯具的利润日益减少。在这种形势下,他决定进一步向太阳能上游产业链延伸。2006年,公司的技术总监唐坤友加盟,开始兴建公司第一条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为此他先后投资了3000多万元资金。

  “当时决定上国产线,是因为公司资金实力比较薄弱,一条进口线需要两三亿元,3000多万元可能是公司所有的钱。”但让这条国产线运行起来颇为不易,公司用了9个月时间,才做出首个电池片,“这中间我也曾有过动摇和怀疑”,林海峰表示。所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需要对工艺反复琢磨,也锻炼出了一批技术员,现在东方日升的技术团队就是以这批技术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现在看来这条生产线已很落后,2008年公司买了两条生产线,不过产量都很低,上市募投资金置换项目才具备先进水平。当年决定上太阳能项目时,国内刚好是光伏电池市场爆发第一波,林海峰果断介入,赶上光伏行业第二波爆发的机会,使得东方日升业绩爆发性增长,2008至2010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

  东方日升上市募资18.38亿元,其中超募达13亿元,林海峰表示,募资对公司帮助很大,首先是产能上升,公司建设“年产75MW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项目”以及“年产3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技改项目”,最大产量将突破600MW;其次,公司目前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普遍在17%到17.5%之间,而随着国家级光伏实验室的建设落成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改造升级,转换效率将有望达到18%到19%。最后,公司将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加大对下游太阳能电站的建设与运营投资。

  尽管短期太阳能光伏行业出现一定的波折,但林海峰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中长期很看好。在中国,随着今年8月份光伏上网电价的正式出台,未来几年中国光伏将迎来一个高峰潮,预计2015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0GW。而东方日升现在的产能才达到几百兆瓦。

  林海峰认为,海外的市场还有很大拓展空间,虽然德国、意大利等欧洲老牌光伏大国纷纷下调光伏补贴,但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光伏新兴市场的上网电价还是很高,如果在这些地区投资建电站很快就能收回成本,非洲也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市场,在电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几块太阳能板就能起到很大作用,毛利率也很高。

  上市之后,林海峰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说自己胆子一直比较大,但上市之后胆子反而变小了,这是因为原来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干,赚钱亏钱只是自己的事情,有压力也只需要自己负责,而现在要对全体投资者负责。公司现在决策由整个团队共同完成,这也有利于控制风险。

  家族传承

  林海峰回忆起来的童年,是美好幸福的。出生在农村,父母不怎么管,白天孩子们一起举着树枝“打仗”,林海峰就是其中的孩子王,经常领着一帮“下属”去攻城略地。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就站在高的地方叫大家回去吃饭。林海峰种田、上山砍柴都做过。

  林海峰家境较好,林父是当地能人,上世纪80年代就是万元户。林父小学没读完,但很擅长手工机械制作。小时候没有自行车,林父给他做了一个木头三轮车,轮子都是用木头做的,林海峰喜欢骑到水泥操场上去。林父买东西喜欢去废品回收站,凭借他独到的眼光,经常能以很低的价钱买到他想要的东西,林海峰小时候也经常跟父亲去废品回收站找“宝贝”,拉回来修修补补,装上必要配件,跟外面买回来的新东西没什么区别。林父开的工厂里用的机械都是他自己造的。林父曾做过一部装框机,外面卖要13万元,最差的也要5万多,而他做出来只需要8000元钱,一直用到去年才报废。

  尽管家境较好,林海峰并没有被溺爱。读高中时,就被父亲派去北京一个人处理生意上遇到的一个麻烦,这一去就是半个月时间。林海峰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太多物质财富,却得到很多锻炼机会。

  林海峰喜欢比尔·盖茨小时候的故事,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其父亲威廉曾过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

  就如林海峰在讲述时透露出对盖茨父亲的肯定与赞美之情一样,有今日成就,他也很感谢当年给他机会,让他放手一搏的父母。他说:“父亲给了我一个框架和资源,但是父母给我最大的一笔财富是对我的信任,愿意彻底放手,让我不停地去实战。”

    

  ·特 写·

  闯将林海峰

  进入东方日升大门口不远的一个宣传栏里,林海峰穿着迷彩服,威风凛凛。见了他的面,握了他的手,记者更加深了这种印象,他身体强健,手臂粗壮有力。他更像一个敢打敢拼的武将。

  东方日升开展的为期8个月的后备干部选拔活动,集中体现了林海峰的个性,在这漫长的8个月时间里,学员不但要搞好本职工作,还要参加很多素质拓展训练,林海峰希望此举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不管将来在哪个企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

  活动是残酷的,在这8个月里,学员们不仅要经受身体和精神长时间的考验,还要时刻面对被淘汰的不确定,林海峰认为长时间之下,更能考验队员的毅力,他希望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留下的二三十个人,能够成为公司未来骨干的储备。

  2011年5月28日,东方日升开始首期储备干部魔训营,他们从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冯家出发,途经林家山、东海云顶、杜鹃山等地,在两天的“急行军”中,魔训营学员负重10多公斤背包,穿过海拔584米的东海云顶,873米的摩柱峰,长途跋涉70余公里。

  在活动中,林海峰的身份是总教官,全程参与,魔训营的口号是“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学员之间互帮互助,相扶搀扶着到达拉练的终点。在淘汰人员中,往往会有人痛哭失声,不愿意接受现实,林海峰会鼓励他们明年继续报名,也会告诫他们仔细想下为何失败,反省之后有所行动。“我讨厌输不起的人。”

  林海峰相信坚持和信心的力量。这大概来自于他创业经验的总结,回忆到创业的屡次失败时,他说那个时候只有二十几岁,不怕失败,“承认失败在我看来是非常可耻的一件事情”,倒下了没关系,还可以重新开始。这个时候需要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失败原因,痛定思痛,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正是这种不向失败认输的精神,让林海峰经历多次失败后,却从不停歇,不断总结经验,一旦发现新商机后就再次冲锋,终于在35岁时,将企业发展上市。在东方日升,不仅总经理很年轻,一般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也不到30岁,可以说这是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团队。

  不安现状、好胜的性格,总是让其在寻找有挑战性的活动,他喜欢爬荒山,在山上露营,喜欢刺激一点的活动。在办公楼里的一张照片上,他驾着一辆越野车,在土堆上做着看似很危险的动作。他不喜欢打高尔夫球,大概跟高尔夫球节奏过于缓慢有关,5年前宁海县开办了一个高尔夫训练场,他买了一套球具,并训练了一个半月,实在不喜欢,将球具送人。“都说高尔夫球场是高端交谊的场所,但我感觉我的生意在高尔夫球场上也很难谈成。”

  创业的激情依然保持在林海峰的生活习惯中,他现在每天早晨5点多就自然醒了,7点钟就会出现在办公室,而晚上有时要很晚才能回家睡觉。他的闲散时间并不多,每天上午处理50封左右邮件,就是一件很耗时的事情。

  林海峰还保有创业者的敏感。在闲聊中,提到他喜欢的户外活动,他认为户外运动以及相关配套市场还没有好好挖掘,偶然提到雇保姆的话题,他又认为保姆市场的高端市场需求量很大,只要向客户保证服务品质,一定能很快打响。

  在林海峰眼里,处处都是商机,或许正是这个特点,让他在创业初期频繁更换方向,并最终找到突破口。 (向南)

本版导读:

公司快报 2011-12-13
林海峰:痛恨失败的创二代 2011-12-13
信息快车 2011-12-13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焦 点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