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融资利息不低于20%,超过30%不在少数TitlePh

跨境结构融资搭PE快车 演绎另类高息贷款

2011-12-2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黄兆隆
  翟超/制图 CFP/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黄兆隆

  融资利率可超30%?如今,跨境结构融资就在做这一门“高利贷”生意。日前,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杠杆及结构融资正成为内地企业海外融资新宠,而该种借贷融资在搭上股权投资(PE)的快车后,最低可实现20%以上的年化利率。

  收益堪比高息贷款

  融资利息为20%,而这仅仅是提供该种融资方式的最低回报率而已。据记者对提供该项融资服务的在港金融机构调查,其一年融资利率超过30%并不在少数,若以央行规定的普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计算,其收益率大致为一年期贷款利率的5倍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高利贷。

  事实上,这种融资模式在如今股权投资风行的大环境下,其与股权投资的边界正在日益模糊。

  据了解,嫁接股权投资上的结构融资基本模式为:例如,企业在普通借贷模式下只能融资1000万元,但在港投行可配给其4至10倍的杠杆融资,贷给其不低于4000万元的资金。企业必须优先保障到期还款,其借贷利息不低于20%,除现金偿还外,企业也可以选择将部分股份抵给投行。

  “抵给投行的股份一般占借贷企业总股本的5%左右,投行相当于扮演了股权投资者的角色,但在借贷企业上市后可套现退出。”据中银国际相关人士表示,“投行扮演的角色介于商业银行与战略投资者之间。”

  据介绍,目前该类融资方式主要运用在上市前融资、杠杆收购、策略性兼并及收购、业务扩展、资本结构重整、企业重组、资产收购、项目建设等案例中。

  周转率成关键

  根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提供该项融资服务的在港金融机构,除了境外投行外,还包括不少中资券商,令记者惊讶的是,其借贷资金主要为自有资金。

  以自有资金提供一次性借贷,如何才能保障连续收益?周转率成为该融资方式盛行的最关键因素。

  据调查,目前该种融资周期多为1年期,最长不超过3年,期限之内投行每年可按照股份获取分红。

  突击入股的借贷融资并不会让企业面临上市后股份流失的问题。

  “该种模式下,拟上市公司所抵让的股份远低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时所要献出的股份,投行需求的股份少,且不会干涉企业经营,而企业上市后或者收购整合后的财富放大效应足以消化融资成本,所以该模式得到很多内地企业的青睐。”摩根大通相关业务人士介绍。同时,企业在借贷时往往会签订附加条款,即企业上市后,股东可从投行手中优先回购股份,从而保证其股权不会流失。因此,投行实际扮演的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要保证能还钱

  企业能否还钱是投行提供该类融资服务考虑的第一个因素。

  据了解,以中银国际为代表的中资投行甄别企业的标准主要是考核企业的项目稳定性和盈利前景,尤其是在新技术应用下产能扩张或升级带来的净利提升。

  “这其中,我们看重的新技术并非是指围绕互联网这类能爆发性增长的行业,而是传统行业中例如制造业、能源产业的新技术应用等,这类传统产业盈利是可以预测的,要求其年盈利水平应在3000万元~1亿元间。风险控制是考虑此项业务的因素。”上述中银国际相关业务人士表示。事实上,在上市前的融资案例中,开展此类业务的投行大多会与拟上市企业签订针对上市后的对赌协议,其中包括,若贷款企业不能上市,需要将其部分资产或更多股权抵押给投行变现。

  此外,针对上市前的股价估值调整也会纳入对赌协议之中,这其中会约定未来某一时间判断企业经营业绩的标准,如财务指标(盈利水平),在约定的标准未达到时,管理层会补偿投资方损失。

  亚洲区结构融资

  或达300亿美元

  一直以来贷款额度的限制已让内地融资环境变得如沙漠一样缺水。对于2011年的企业而言,发展速度的快与慢,融资成本的高与低都不再是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能生存下来才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于是,高息的结构融资无异于沙漠里甘美的水资源,一时间吸引了众多资金需求者的关注。这其中,收购融资尤为偏好使用高杠杆的结构融资模式,这也因而使得不少在港中资银行获得了新的盈利点。

  据业内人士初步统计,亚洲区结构融资的市场规模在5年期间或将达到300亿美元。

  5年黄金增长期

  目前,传统银行贷款受限诸多,即使在资金比较充足的时期,银行贷款也会更倾向于有实力的大企业,小企业往往要有大量固定资产抵押才可以向银行借贷,而不少在香港设立分支的国际银行,由于不了解亚洲区情况,都只愿意贷款给信贷评级高的企业。

  针对这一商业银行的盲点,不少投行看到了高回报的投资机会。杠杆及结构融资也正由此而生。、

  目前,参与该类交易的主体繁多,包括传统的银团贷款、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甚至是愿意承担风险的私人投资者,其融资方式多是配以不同的利率及贷款结构。

  其回报主要通过投资过后,借贷公司便会通过企业上市或是将持有股权出售给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替企业进行“大跃进”。碧桂园主席收购邵氏,借贷金额逾百亿元,正是通过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式结构融资进行的收购。

  这一业务目前市场仍有相当大的空间。据了解,大中华区在2007年该项业务也仅有50亿美元规模,而除却大中华地区投资者外,欧美资金也正在通过类似融资方式,寻求在中国高增长的投资机会。

  据了解,欧美去年收购借贷金额便达到7620亿美元。目前,欧美市场的收购数目正逐步减少、风险在增加,其资金开始流向亚洲区。

  中信银行杠杆及结构融资部相关人士曾预计,未来5年将是亚洲区增长迅速的黄金发展时期,5年内有机会增至300亿美元。

  谋求新盈利机会

  事实上,这也使得不少拥有内地母行背景的在港中资银行进入该领域,尤其是运用在母行中有借贷关系往来的企业其所实施的收购交易中。

  以下述案例为例,收购方A集团控股的B企业是一家境外上市公司,其主要经营实体是在中国境内的C公司。目前,C公司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B企业股价长期低迷不能反映公司真正价值,导致企业后续再融资困难,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A集团希望通过企业小股东股权收购的方式,将子公司B从境外退市,并谋求在中国A股市场重新上市。

  为了完成私有化,A集团需要大规模资金用于收购中小股东股份,根据方案安排,由A集团提供B企业股份用于质押,并利用国内经营实体C公司未来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向在港中资银行申请贷款。同时,由在港中资银行向A集团出具融资承诺和贷款,协助A集团落实私有化所需资金,并对提款资金用途进行监控;在港中资银行的内地母行则负责对A集团及C公司经营状况及现金流进行动态监控,并及时将企业相关情况告知在港中资银行。通过为A集团提供专项服务方案及融资安排,企业获取了股权收购所亟需的资金,实现了在境外的成功退市,并为后续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黄兆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焦 点
   第A006版:要 闻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专 版
   第A009版:专 版
   第A010版:专 版
   第A011版:专 版
   第A012版:专 版
   第A013版:机 构
   第A014版:基 金
   第A015版:专 题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综 合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