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创新产品领衔次新私募整体表现超大盘

2011-12-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姚 波

  证券时报记者 姚波

  弱市产品难发,业绩难做,今年成立的私募问世来就遭受最难熬的一年。但数据统计却显示,尽管难逃大盘整体下滑影响,次新私募整体收益超过市场表现,并非为寒冬所伤,创新型私募领衔私募收益榜单。

  截至12月2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新发阳光私募,近3月、6月、9月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46%、-7.82%和-15.15%,而同期沪深300指数分别为-17.62%、-22.92%和-30.91%,其中近9个月的收益率之差达到15.7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成立的次新私募,有58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在今年成立的次新私募占比为21.17%。

  私募排排网分析师彭晓武分析认为,尽管成立时间不一导致可比性不足,比如一季度尚有行情,4月、5月刚成立的次新私募便遭受大幅下跌,而此后成立的私募多半建仓谨慎,相当大程度抬高后期成立的正收益率,但总体而言,次新私募的表现反映了私募基金的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而从产品性质来看,创新产品的基因更为强健。从今年成立私募排名前15的产品中,创新型产品的数量占了8只,超过半数,其中既包括采取量化、对冲策略的,也有上半年独领风骚的定向增发。据最新披露净值,尽管定向的收益较年中大幅缩窄,但证大金龙1期以18.55%的收益居次新私募榜首,博弘2期、3期和4期也以6.47%、5.21%和3.79%的业绩表现位列前位。此外,尊嘉ALPHA、梵基一号等量化、对冲策略的次新私募也凭借5.23%、2.81%的收益在领先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

  好买基金分析师许付漪认为,创新私募的涌现多半受到市场的影响,今年市场主体震荡下行、行情苦盼不至,日子难熬,促使私募必须开辟新思路。今年发行的一些创新型产品中涌现出了不少成功者,例如天合财信一期,采用A股股票及金融衍生品的对冲策略交易,以及泓湖重域也使用宏观对冲策略。

  “震荡市场环境尤其适应量化对冲策略等创新基金。”彭晓武指出,市场的表现实际上催生了这类私募的诞生,通过创新手段能够在相对程度上规避单向的市场下跌风险,提高了生存能力。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聚 焦
   第A006版:焦 点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专 题
   第A009版:机 构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综 合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