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地方密集拜会铁道部说明啥

2011-12-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毕晓哲

  媒体报道,2012年铁路投资将减少2000亿。近日地方官员密集拜会铁道部,以确保本地区铁路项目不会在下一年被砍掉。

  这种密集拜会铁道部的做法有着“跑部钱进”的影子,但笔者以为更与重大项目的风险和责任分担机制缺陷有关。在国内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上,除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成功决策,也有很多投资“失败”决策。几年前国家审计署就有这方面的披露,每年因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两百亿元。据世界银行估计,从“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值得反思的是,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后,为何大多数决策者可以顺利地“拍拍屁股走人”。

  拥有重大决策权却缺乏相应“决策失误责任”,必然是谁“跑得欢”给谁的投资就多一些,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决策之后的问责中,更严重缺少对花钱的地方政府的“连带责任”。譬如,今年“723动车事故”之后,责任的追究主要体现在铁路方面,而因动车投资、动车项目受益的地方政府及相关官员却不用为此“买单”。正因为“花项目钱”的地方政府,在责任分担上基本上是“归零”的,一些地方政府在涉及本地重大民生工程投资项目上也就“不跑白不跑”,反正“出了事”也有“上面的大个子顶着”。这也是为什么“跑部钱进”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因此,要在今后确保国家部委牵头的重大工程项目更科学、决策更严谨,就必须加强权力的约束。一方面体现在对“出钱”的部委本身权力的监督上,不能仅让一家部委“拍脑袋”说了算。如果在程序设计上,多些公众或专家群体参与,在决策上多些民意决策或集体决策,让地方政府“跑部委”也没有用,他们自然就不会如此频繁地“跑”了。另一方面,也应尽快研究制定一个地方和中央部委在“花钱”方面的连带责任,地方既然要争取更多的工程项目,那么这些项目的效益和后果,地方政府也必须有人承担。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聚 焦
   第A006版:焦 点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专 题
   第A009版:机 构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综 合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