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经济学的双重失败及其出路

2011-12-2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李 斌

  欧债危机无疑可以看作凯恩斯主义失败的一个标志。可是,这一失败的理论含义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

  宏观经济学家当然也难以拒斥“失败”这个词语,然而,其中的某些学者也许不会承认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失败。他们也许会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在所难免;通过严密的统计观察和更为周密的政策设计,下一次可以期待这一错误得以幸免,或者犯错误的程度不至于这样严重。根据宏观经济学的逻辑,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来猜想。一个更为“时髦”而堂皇冠冕的说法是:宏观经济管理者也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

  与上述想法针锋相对的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宏观调控”本身是一个邪恶的概念,政府引起的问题比它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是庸人自扰,而欧债危机只是从反面证明了这一条早就被预言在先的“真理”。但是,这一次,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在说这些话时没有那么硬气了,因为他们生怕人家这样来反问:刚刚过去的2008年金融危机究竟是政府的失败呢、还是市场的失败?究竟应当对金融业放松管制呢、还是加强管制?

  不留情面的二十一世纪,在其肇始之初的短短五年之内,就向世人尖锐地同时提出了两个性质相反的问题。这难道还不足以促使我们思考吗?

  在笔者看来,两次性质相反的危机,正是经济理论分裂与经济分析框架先天缺陷的一种现实反映。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我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现在,就让我们从新的“算法方法”(参阅“算法经济学-统一社会科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binw)出发,来扼要说明危机是怎样形成的。

  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适当的“有限理性”概念。任何人在任何时刻所拥有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尽管知识在持续发展),因之,个人行为经常会遭遇失败。例如,即使在景气的年份,也常有破产事件发生,这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市场经济的优点在什么地方呢?第一,数目众多的个人独立地进行决策;第二,人们之间会形成广泛的思想差异和行为的异步性;第三,不同个人的不同思想之间会形成协作与竞争,从而导致知识一刻不停地传播、比较和优化。我们之所以需要完全抛弃现有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排除了知识的地位,排除了人际思想差异,因而它实际上与市场经济完全不搭界。在人际差异、异步性与大数目竞争的背景下,坏的决策与个人失败会被好的决策与成功所对冲,于是,宏观经济的表现既是相对稳定的,一般说来又是不断发展的。这便是一种体制或制度的成功。从这个逻辑同样可以演绎出市场失灵:鉴于“全局=过去+现在+将来”,那么,处于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只是处于“现在”这样一个局部中;虽然他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彼此对冲其行为,“现在”却不易与“未来”对冲,于是,他们在思考问题时难免相互模仿,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知识与行为的趋同早晚会从微观层面扩大到宏观层面,这就造成了经济周期现象。不过,不同知识之间的竞争、协作、对冲与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机制”这时候仍然在发挥作用,所以,危机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危机只是一种相对短时的、不常见的现象。

  下面,我们按照这个逻辑来说明宏观调控的失败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没有“思想异质性与行为异步性”这样一个背景,我们根本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组织”(或“机构”)这一概念的理论含义。人人有自己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思想,而“加入某个组织”意味着一个人暂时搁置自己的思想而听命于他人(对自决权的这种放弃当然是有条件、有对价的,对此姑且不论),组织的首脑是指挥中心,而成员则变成了这个统一机体中的“器官”。组织意味着众多个人进行协调而同步的行动,而不是像自由市场中那样存在着较多的相互冲突与时间交错。组织调动着庞大的资源,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然而,组织的首脑一般却是由某个人或少数人来担任的,而个人总是会犯错误;因而,组织的产生天然具有一种加剧社会不稳定的趋势。企业是一种组织,所幸的是,市场中具有众多的企业,它们的影响力经过相互对冲以后,一般并不会显著损害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现在我们可以来解释凯恩斯主义的失败了。作为一种超大型的垄断性组织,政府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具有任何私人机构都难以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政府的存在意味着关于部分人类事务(或其某些方面)的决策权的高度集中。然而,这种权力仍然只能交由个别或少数人来行使;当这些人犯错时,可以对冲这种错误的力量是很微弱的,因而,过大的政府权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计划经济的失败便可以证明这个道理。对于凯恩斯主义来说,这个道理也是相同的。虽然西方政府中存在着众多的规章、程序和监督力量,但这并不能改变政府需要由少数人来领导这一事实。选民可以制约政府滥行开支,可是,选民本身是短视的(没有人不是短视的);在“未雨绸缪”与“寅吃卯粮”之间,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偏向于后者,而不会偏向前者。制约掌权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权力集中”本身。宏观调控在二十世纪曾经发挥了某些积极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它终于招致了巨大的错误。

  新世纪的经济政策与制度建设应当如何来进行取向呢?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不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迂回到经济分析工作的重建。处于优先地位的应当是,打破旧的经济学,重建新的经济学。只有适当地理解和解释了问题,才有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而对于重建经济理论这项任务而言,我们不必把它看得过于艰难而高不可攀,因为一个新的、综合性的方案已经具备了它的雏形。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专 题
   第A008版:基 金
   第A009版:专 题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