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1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专户进入“低价叫卖时代”

2012-01-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木子

  证券时报记者 木子

  专户似乎正在进入一个“低价叫卖时代”。

  近日坊间传言,一家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在产品条款中设计了用资本金弥补亏损,结果在市场下跌中“抄底抄在了半山腰”、净值大幅亏损,导致该公司自掏腰包贴补了大笔钱,部门因此不仅年终奖泡汤,更有可能集体降薪。

  另一则最近见报的消息则是,深圳一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去年底销售的一款投资于海外市场的一对多产品打出了0.9%的低管理费,已经达到“一对多管理费不低于公募基金同类型产品的60%”的底线。

  事实上,长久以来的市场低迷、一对一客户难寻和一对多的“清盘门”事件等等,使得缺乏赚钱效应的专户市场愈加疲弱,部分基金公司在去年一度停发一对多。

  穷则思变。补贴客户亏损和降低管理费正是一贯走高端销售路线的专户业务放低身段、图谋变局的具体措施。

  尽管专户保本销售的效果从目前来看是遭遇了滑铁卢,公司亏损、部门降薪,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对基金公司“类自营业务”的有益探索,“路子是对的”,一旦博对了市场趋势,很有可能实现规模和业绩提成收入的迅速增长。

  事实上,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降低管理费,并不是基金专户业务首创,如券商集合理财在市场不好时也会优惠管理费,甚至不收管理费。而与一对多产品类型类似的阳光私募大多只收很低的管理费,更多只能凭本事靠业绩提成过活。

  当然,专户进入低价叫卖不仅和产品难发、业绩不佳有关,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冲击也倒逼专户放低身段、求新求变。否则,在流动性趋紧的大背景下,银行揽存压力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本已有渠道的先发优势,专户产品想要在充斥公募、专户、私募等产品的渠道中脱颖而出,靠保本和低费率来吸引客户眼球也势在必行。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专 版
   第A005版:专 题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环 球
   第A008版:市 场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专 题
   第A011版:专 版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数 据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