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1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政策调控成效依赖经济内在健康程度

2012-01-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刘建岩

  2008年的金融危机貌似已经过去,欧元区却又到了买单时间,一直在享受生活的欧洲人突然发现他们已经或正在走向破产,欧元荣耀一夜尽散。虽然各种理论在不断纠葛中发展,一次次历史教训也被广泛研究,但经济周期仍然在不断考验着全球经济。管理者试图以宏观调控弱化经济衰退影响并控制经济过热,但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认这样的事实——刺破繁荣后,经济的复苏之路必然是漫长甚至痛苦的。

  回顾近几十年全球几次重要经济危机的历史,政策调控这种外力因素并非起死回生的神药,其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内在的健康程度。众所周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严重破坏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尽管日本政府将货币及财政政策几乎用到极致,但经济增长仍无法有效启动。美国政府对次贷危机后的巨额救助一定程度上使局势得以稳定,但是与其感谢美国政府,不如说是美元地位的功劳。印刷美元让美国经济走入增长了么?显然没有。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如同扎破一只胀满的气球,如果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状况得不到修复,经济运行体系没有理顺甚至固守原有体制,印钞救助就如同向破损的气球充气。

  诚然,推动经济复苏一定需要政策配合,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繁荣破灭后的真正复苏很难由调控政策主导。要想经济重回增长之路,需要经历化解不良资产、完善制度体系、挖掘增长动力等一系列微观到宏观的变革过程,因此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更重要。此外还需要时间,甚至是比较痛苦和漫长的时间。

  回到国内经济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会发现调控政策与经济趋势之间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关系和博弈。过去三十年,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贸分别承担了不同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时至今日,制度性红利逐渐消退,经济的泡沫化趋势有所显现,因此中国经济更需要提高质量和稳定性,即必须要调结构。从中长期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但是从短期看,从盛至衰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因此政策反复和经济波动很可能都难以避免。

  (作者系鹏华信用增利债券基金基金经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专 版
   第A005版:专 题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环 球
   第A008版:市 场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专 题
   第A011版:专 版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数 据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