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1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询价机构高报价行为全息图首度解码

券商报高价积极性相对较高,6%的询价机构报出了44%的新股发行最高价格

2012-01-3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刘明 杨磊 朱景锋 姚波
  刘明/制表 张洁/制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刘明/制表 张洁/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刘明 杨磊

  从2010年11月新股发行二次改革到去年年底,329只新股发行中机构进行了约3万次询价,其中不乏高报价,谁是这些高报价的推手?从每只新股最高报价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证券时报记者所作的相关统计则首度对“询价机构高报价行为全息图”进行了解码。

  统计显示,扣除低于市价的最高报价,券商和基金公司同时以117次最高报价名列榜首,考虑到基金的报价总次数是券商的接近2倍,券商实际报最高价的频率高于基金公司。

  报最高价的询价机构集中度很高,6%的机构报出了44%的新股发行最高价。18家机构频繁报出新股发行最高价,中小券商和大基金公司是主体,其中渤海证券、新华信托、富国基金和国都证券报出10次或以上的新股最高价。相比发行定价,最离谱的报价溢价比例超过了200%,为江铃汽车集团财务公司自营账户给海南橡胶报出的价格。

  券商比基金报最高价更积极

  Wind数据显示,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底,扣除新股询价最高价低于今年1月13日市价和各类机构同时报出最高价的新股,机构合计报出新股最高价336次,券商与基金公司都报出了117次最高价,同居榜首,不过考虑到基金参与询价总次数明显高于券商,券商比基金公司报高价更加积极。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期间的225只新股中,基金公司配售对象参与询价10332次,而券商配售对象参与询价5564次,基金公司参与询价总次数是券商的1.86倍。

  统计数据还显示,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也是报最高价的主要机构之一,分别有39次和24次报出最高价格,占新股总数的12.75%和7.84%。

  此外,新股发行二次改革新引进的推荐类机构和保险机构分别报出了19次和17次的新股发行最高价格,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报最高价格次数较少,为3次,主要原因在于QFII参与新股询价的次数不多,新股二次改革以来只参与了不到50次。

  深圳一家承销新股数排名靠前的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在新股网下询价过程中,券商与基金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两类机构询价的态度与意愿基本上决定了新股定价的高低。在他看来,投资风格、考评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券商与基金在询价时表现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券商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关联,也使得券商在新股报价过程中偏向于报高价。

  18家机构报高价次数较多

  从报最高价频率来看,不同询价机构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显著,主要的最高报价都集中在少数一些机构中,18家机构报出最高价达到或者超过5次,这些机构只占询价机构总数的6%,却报出了44%的新股发行最高价格。

  这18家频繁报高价的机构合计147次报出最高价,占总次数的44%。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即使不含推荐类机构,基金、券商、信托、保险、财务公司和QFII的询价机构总数多达285家,18家频繁报高价的机构只占总数的6%左右。

  在这18家询价机构中,有基金公司8家,有券商5家,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各有2家。分析人士表示,作为一家询价机构,基金公司旗下产品数量较多,某些基金公司可以有30多只基金同时参与询价,这是同一基金公司报最高价次数较多的重要原因。

  从单个机构来看,渤海证券17次报出了最高价,排名第一;新华信托公司12次报出了最高价,排名第二;富国基金与国都证券分别为11次、10次,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此外,宝盈基金、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三家机构报出了9次新股最高价。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券商在新股询价中频繁报出最高价格,既包括券商自营账户,也包括旗下集合理财计划报出的最高价。报出10次以上最高家的券商有渤海证券和国都证券,报出5次到9次最高价的券商有东吴证券、大通证券和东北证券3家,上述5家券商均属于中小券商,行业排名均在前20名之外。

  而在基金公司和保险机构中,大公司往往报出最高价的次数较多。华夏、易方达、博时、南方和广发基金公司报出了5次到8次之间的新股最高价,富国基金公司以11次最高价名列所有基金公司第一,这6家基金公司都跻身2010年10大基金公司之列。在保险机构中,资金实力第二名的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报出了8次新股的最高价。

  市场人士表示,报高价固然有帮忙抬价的成分,但以往“打新不败”的神话导致部分机构倾向博取新股收益,而高报价集中的现象也与机构对市场研判有一定关联。多位报出过高价的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对新股报价时会结合同行业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估值以及市场环境,同时对新股未来几年的业绩进行预估,从而给出相应的定价。

  最多比定价高205%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机构的离谱最高报价比发行价高出了100%,甚至200%以上,提升了新股的发行价格。江铃汽车集团财务公司自营账户给海南橡胶发行报出了18.27元的最高价格,比5.99元的发行价高出了205.01%,而基金公司给该股的最高报价只有8元,明显比上述财务公司理性很多。

  新股发行二次改革新引进的推荐类机构也成为了新股高价推手。上海海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账户给永利带业发行报出了28.5元的最高价格,比12.9元的发行价高出了120.93%。

  此外,还有2只新股的最高报价高出发行价格70%到80%之间,6只新股的最高报价高出发行价格60%到70%之间,13只新股的最高报价高出发行价格50%到60%之间。

  从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来看,溢价率偏高的最高报价明显提升了新股的价格。新股一般以询价的平均报价和中位数作为定价的基础,高溢价率的报价明显提升了询价平均价格,推高了新股的发行价格。 (记者朱景锋、姚波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A001版:头 版(今日6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焦 点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环 球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T001版:特刊:众里询他千百度
   第T002版:众里询他千百度之基金调查
   第T003版:众里询他千百度之利益链
   第T004版:众里询他千百度之机构脸谱
   第T005版:众里询他千百度之对策
   第T006版:众里询他千百度之打新账本
   第T007版:行 情
   第T008版:行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