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2月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证券公司生长路径探索(1)TitlePh

消失的特区证券

2012-02-0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程 林

  特区证券

  1987年9月,深圳市十二家金融机构出资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并垄断初期的国库券回购业务、承销发行深发展股票。

  由于历史原因,特区证券存在严重违规情况。到1998年,该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达8亿~9亿,同时因与中辽国际合办营业部,出现了诉讼标的为3.2亿元的联营纠纷。

  2001年,为摆脱困境,特区证券增资扩股至6亿元从而成为一家综合类券商。后更名为巨田证券。

  2004年,巨田证券清理挪用的保证金欠款,最后缺口为1.8亿。

  2004年至2005年,该公司经营持续惨淡,尽管先后传出有多家公司有意重组,但最终功亏一篑。

  2006年10月,1.8亿保证金欠款击倒了巨田证券,被招商证券托管。

  2007年5月,巨田证券转型为“投资公司”,从事投资和物业租赁等业务,失去了证券业务资格。

    

  编者按:1987年,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特区证券成立,这是一个起点。25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券商伴随着股市的风风雨雨逐渐成长壮大,从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逐步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公司合规管理等一批基础性制度,证券公司监管法规和监管制度渐成体系。

  然而,正如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历经25年发展,中国券商并未成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到目前为止,我国证券全行业总资产不到高盛公司的三分之一,净利润与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相当。迄今为止,证券经纪、承销保荐、证券自营等三大传统业务约占券商总收入的80%,其根源在于国内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以“通道”为核心、以获取垄断利润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因此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现实。

  而在研究能力方面,我国券商研究尚未得到社会的权威认可,相反由于客观性和独立性的不足而屡受公众质疑。相比较之下,高盛在2003年提出的“金砖四国”概念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可,摩根士丹利设计出著名的VaR风险模型已成为巴塞尔标准并为各类金融机构所采用。

  如何抓住行业创新发展机会,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保住本土市场进而进军国际市场,是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证券时报拟推出系列报道解读国内外典型证券公司发展案例,以期达到借鉴的目的。

    

  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巨田证券,即老深圳人心中印象深刻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券商,未及弱冠之年便于2007年牛市时陨落,令人唏嘘。

  1987年9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市十二家金融机构出资组建了特区证券。该公司成立之始,其设计目的并不是为股票的买卖提供交易场所,而是为了国库券的流通。可以说,成立之后,特区证券在市场上就以一种不温不火的姿态存在着。然而即便如此,回顾该公司不到20年经营历程,依然经历了多数证券公司都有的“初创——疯狂——规范”的历程,可以说其兴衰就是一部中国证券行业的缩微史。

  发迹于国债回购

  特区证券发迹于独家经营国库券回购业务,捞得第一桶金,其后又在深发展、万科等股票上趁胜追击,在当时市场上可谓独树一帜。据与证券时报记者相识的多位特区证券老员工介绍,当时该公司的工资待遇相当好。可见垄断地位给当时的特区证券带来巨大的利益。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管理上开始力不从心,员工的进取心也在不断下降。给记者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特区证券投资银行部员工宁可在家里等着其他券商的分销业务,也不积极担当新股发行的主承销商,一些人才由于不满公司文化逐渐流失。而随着其他证券公司的介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区证券的市场份额渐渐丧失,此外,因投资失误而出现了惨重损失。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特区证券已沦为小券商。

  2001年,特区证券增资扩股至6亿元从而成为一家综合类券商,后更名为巨田证券,取“巨大的试验田”之意。尽管立意美好,但原有的历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市场环境的问题步履蹒跚。

  被1.8亿挪用金击垮

  记者曾经多次采访前巨田证券总经理董荣生,据他介绍,1998年之前该公司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挪用客户保证金情况,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挪用客户保证金规模为8亿~9亿元。1998年之后,该公司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部分欠款降为1.8个多亿,并要争取全部解决问题。

  当时巨田证券的另一个遗留问题来自中辽国际。中辽国际与巨田证券曾在辽宁合作办过证券营业部,但却出现了经营纠纷,中辽国际由此背负巨田证券3亿的债务。后来巨田证券变身为中辽国际第一大股东,其高管还肩负起追讨债务的职责。

  据记者了解,并非董荣生等管理人员不尽责,因为从2001年底起,巨田证券就终止了所有资产委托理财项目,全部归还了客户的资金。而从风险较大的国债回购业务看,巨田证券当时根本不通过国债回购融资,也没有发生过挪用客户债券进行融资的现象,也未出现过客户债券被他人挪用的情况。

  但是1.8亿的保证金欠款最终还是击倒了巨田证券。2004年~2005年股市低迷,该公司则惨淡经营,保证金缺口问题难以解决,尽管先后传出中国邮政储汇局、中国诚通、中信国安等多家公司有意重组,但最终功亏一篑。2006年10月巨田证券被招商证券托管,2007年巨田失去了证券业务资格并消失在证券市场。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深 港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基 金
   第A009版:创业·资本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数 据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