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证券公司生长路径探索(2) 中金的徘徊 2012-02-0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程 林
中金生长路径: 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 1997年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中金公司获得深圳交易所会员资格,完成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42亿美元的海外IPO 1998年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获批成为首批保荐机构 2005年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获批设立中金短期债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2007年被中国证监会评定为A类AA级券商;获准开展直投业务;中金美国子公司取得美国金融业监管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发的牌照;中金佳成投资公司获得工商牌照 2008年中国国际金融(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摩根士丹利表示,已将其持有的中金公司34.3%的股权出售
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17年前,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中外合资券商,汇聚着各方期望的中金公司在北京成立,它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化的顶级投资银行。自1997年完成中国移动42.2亿美元海外首次公开发行(IPO)起,中金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垄断了中国投行界所有的高端项目;然而17年后的今天,中金却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 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向国内投行的渗透直指中金寄托厚望的高端客户,而中国铁建、长江电力项目的胜利激发了中信证券等本土券商做大投行的雄心,异军突起的中银国际横扫陕煤股份、中国水电、中交股份等多个大单,并在海外市场开始侵吞中金的市场份额,平安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借创业板开设之机在一级市场狂飙猛进。 在内外竞争的夹击下,中金的尴尬一览无遗:在海外市场,中金尚未建立起足够耀眼的品牌;在国内市场,中金原来近乎垄断的高端份额逐步被蚕食;在创业板发行市场上,中金准备不足尽显弱势;而外方股东摩根士丹利已于2010年决然出售34.3%的中金公司股份。17年后蓦然回首,中金终究还是一个本土的投资银行。 失意2011年 根据中金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披露的年报,2011年中金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元,较2010年的9.1亿元下滑70.3%;营业利润3.33亿元,同比下降72%。 从其年报看,中金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2011年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9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8.1亿元,利息净收入依然为负,自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合计5.5亿元。可以看出,中金证券业务仍高度集中在传统三大业务之中。 与此同时,费用高企困扰着中金,2011年中金的业务及管理费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5.4%,而同类券商一般在40%~50%左右。 对中金打击最大的是其引以为傲的IPO业务。2011年沪深股市IPO共计277宗,中金只揽得其中两家。根据Wind统计,2009年,中金以10.9亿元的IPO承销收入位居各券商之首,市场份额为20.64%。然而,随着2010年创业板的推出,中金在新兴一级市场的弱势开始显现,在中国IPO市场迎来融资高峰——2010年新发347家、2011年新发277家的背景下,中金IPO业务反而大幅缩水。2010年中金的IPO承销收入缩水至7亿元,2011年中金业绩再度跳水,IPO承销收入降至1.68亿元,市场份额下滑到1.2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平安证券。2009年平安证券IPO收入3.8亿元,2010年、2011年平安证券的IPO收入分别达20亿、16.7亿,成为中国IPO市场的新老大。 而在经营业务领域,中信证券稳步崛起,成为当之无愧的券商王者。2011年,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同比下降10%;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5.6亿元,同比增11%,实现了逆市增长。 即使在合资券商中,中金在一级市场也失去了老大的位置。2011年,由于保荐庞大集团、比亚迪,瑞银证券异军突起,以4.2亿元的承销收入位居行业第11名,超越了中金。 中金往事 往事并不如烟,中金成立至今17年,其历史可以用辉煌来形容。 1993年底,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前任首席代表林重庚的一纸报告促成了中金的产生。在报告中,林重庚表述了在中国成立一家中外合资投资机构的迫切性,并屡次提及世界投资银行巨子摩根士丹利。从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日起,摩根士丹利就开始执著地叩响它的大门。“从来就不会有封闭的资本市场”,这是摩根士丹利的信条。 1995年,央行批准由中国建设银行、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名力集团五家股东联合成立中金。 中金建立伊始,就承担着中国投资银行国际化、市场化的使命,它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世界级投资银行,为中国金融投资业的发展树立一个样板,它的主要职责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战略重组和海外融资等提供多种服务”。 沉默两年后,中金的第一个大型主承销业务是中国电信的海外上市。1997年10月,中国电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42.2亿美元,中金由此一举成名。 1999年,中金获得A股承销资格;随后在2000年,中金以一单宝钢IPO的发行,融资78.5亿元,自此高调进入国内A股承销发行市场,并雄居国内A股承销第一地位长达三年。随后在中石化、招商银行、中国联通的A股IPO上,中金在国内保持着争夺大盘股IPO拿单不败纪录。 到2010年11月,在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中,中金总承销金额分别达6460亿元和924亿美元,占A股和中资企业海外IPO总融资金额的36%和40%,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境内外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参与的兼并收购交易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在中国同业中位列第一。 市场的转折 中金在一级市场命运的转折或许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上市。2010年,农行于7月15日和16日正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IPO规模达到221亿美元。 尽管中金作为主承销商在农行上市中挣到大笔佣金,但更深层次的背景是,至此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上市,中国金融改革开始新的一页。而随着电信、石油、化工、保险、银行等国企巨头纷纷改制上市,中金为国有大型企业上市融资的历史使命似乎已经完成。 而此时中金面对的一级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随着主要大型国企的上市完毕以及中小板、创业板的兴起,过去中金不太关注的中小企业成为IPO融资的主流。与中金习惯服务的大型国企不同,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更不透明、业务波动更大、壁垒更低,因之也具有更大的项目风险。而与其他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野蛮生长的市场化券商不同的是,中金对此缺乏有关的经验或兴趣。 一位与中金有过项目竞争的投行经理对记者表示,“中金过去为大型国企、有背景的大项目服务,其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是不足的。而中小企业所具有的草根性,所需要的全面服务可能是中金不习惯提供的,可以说中金在创业板市场中被边缘化。” 而有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农业银行上市到现在的一年半时间里,中金只完成了三单IPO,分别是光大银行、凤凰传媒、新华保险;而在创业板上,中金至今为止只完成了东方财富一单。即使在未来的项目储备方面,中金也令人忧虑。根据日前中国证监会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名单,目前报会待审的创业板项目151家,而据记者统计属于中金主承销的公司只有4家,其面对着丧失主板优势的压力。过去,中金的优势在于金融行业的IPO,可根据日前中国证监会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名单来看,在14家拟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杭州银行选择了中金做主承销商,而中信建投就拿下了大连银行、贵阳银行、江苏常熟农商行3单业务。目前主板申报的公司有254家,包括联合主承销在内属于中金承销的只有10家。 种种迹象显示,中金的战略重点倾斜于国际板。在国际板客户资源争夺中,拥有国际业务及大项目发行经验的中金无疑占据优势,而包括中移动等在内的红筹公司本就是中金的老客户,这些大公司与中金熟悉的客户文化一致。中信建投证券此前估算,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国际板市值占总体市值的比重在8%~10%。如果中国股市的国际板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预计公司规模数量可以达到百家甚至更多,而中金的目标正是盯住这块市场。 在国际化道路上,中金一直在寻找机会。中金分别于2005年在美国、2008年在新加坡、2009年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2010年,中金参与了物流仓储企业普洛斯的30亿美元IPO项目,这是新加坡市场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IPO;当年11月,中金又与工银国际一起参与了通用汽车的231亿美元IPO,这是中资机构首次参与美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IPO。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