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2月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思想者中信证券

2012-02-0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程 林

  1995年10月25日,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综合排名约第30名。

  1999年,公司增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月6日,中信证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2005年8月12日,中信证券与建银投资共同接盘华夏证券,组建中信建投和建投中信资产。

  2006年6月,中信证券以非公开方式发行A股5亿股,净募资46.4亿元。

  2007年8月,中信证券完成A股增发3.34亿股,募资总额约250亿元。

  2011年6月,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以3.74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和盛富证券各19.9%股权。

  2010年5月4日,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中信证券拟合并旗下全球股票经纪业务、亚洲投资银行业务。

  2011年10月6日,中信证券H股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A+H股证券公司。 (张常春/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中国证券业成长的历程中,涌现过不少声名鹊起的企业,但因时、因势、因人,往往只各领风骚三五年,最后落得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结局。但王东明和他掌舵的中信证券却打破了这个宿命,并以无尽的想象力,成为中国证券行业的新王者。

  历经17年光阴,中信证券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二流券商,成长为行业龙头,股票和债券承销份额、经纪业务市占率、理财市场份额等都处于领先地位。中信如今的成绩并不偶然,其成长涵盖并购、上市与融资,在此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长远战略的重要性,如何先行一步、抢占制高点。

  “剩”者为王

  中信证券并非衔玉而生。1995年,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悄然成立,公司综合排名位居第30名,在业界籍籍无名。

  公司董事长王东明曾回忆道:“初创时期中信证券非常难,你到任何地方招人也好,拉项目也好,人家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解释半天才能到正题上。”

  处境如此,中信证券却敏锐地嗅到了市场的风险和机会。一位中信证券员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彼时公司就注意到委托理财和自营的风险很大,因此在战略上有意识地规避风险。在经营过程中,中信始终坚持几项准则,如资产要保持高流动性,最大限度降低在不动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的投资比例;业务要创新,但一定要集中在证券业务。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信证券一直以投行为本。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多数券商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深陷委托理财陷阱。2001年~2005年,在券商综治阶段,约有1/3公司垮掉,而由于战略得当,中信证券躲过了风险。不仅如此,中信证券还利用其他券商的危机时刻逆市扩张,在此期间,中信收购了青岛证券(万通)、浙江国信(金通)和华夏证券,逐渐站在了行业前沿。

  2003年,中信选择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首发上市的券商。通过上市,中信筹集了大量资金,为熊市低成本扩张、形成强大业务网络提供了充沛资金。同时,公司借此也完成了更深层次的变革。

  而在另一领域,中信利用上市机会超前解决了员工的股权激励问题。王东明认为,从根本上说,证券公司间的竞争直接取决于人才竞争,而股权激励机制则是实现上述竞争的核心。从实践及海外经验看,实施长期执行的、不花费现金的股权激励制度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该项制度的建立,也是现代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报酬与股东利益结合的最有效办法。

  投行攻略

  中信的投行业务,从小到大,到目前各项投行业务位居国内第一,前瞻性战略是主要原因。

  一位中信管理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中信投行的发展中,“大项目”和“细分行业”战略功不可没,在其他券商还在跑马圈地、同质化竞争投行业务时,中信证券已在思想的高度上甩开了对手。

  1999年,中信证券启动“大项目”战略,定位于高端融资客户,主攻各大行业前三名的龙头公司,随后几年,中信不仅放弃大量的中小投行项目,而且忍受住了大项目争揽、运作所需要的时间。

  成绩是对坚持的回报。2003年,长江电力公开发行上市,中信借此实现股票融资额市场排名第一,大项目战略初见成效;2004年,参与武钢股份增发,进一步巩固了大项目战略的优势;2005年,中信参与的股改项目市值占总份额达28%,且主要是未来可能的“大项目”。

  据国泰君安的研究统计,2011年,中信承销股票金额411.9亿元,市场份额为8.3%,大项目战略继续坚持。而在债券承销领域,中信证券继续保持第一,债券承销融资1298亿元,份额14.43%。

  反周期收购

  北大纵横合伙人崔凯指出,反周期并购是企业扩张和投资的高超境界,但这场盛宴的主角只能是经验老道的高手。一个企业家是否有战略眼光,令心境处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上,无形中已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曲线。

  自成立以来,中信也正是利用反周期理论实施大规模的扩张和兼并,成功将中信从一个中等券商打造成为了中国券商的龙头老大。

  2001年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股市步入熊途,证券行业惨淡经营,中信则开始逆市扩张。2004年底,控股万通证券;2004年9月,展开要约收购广发证券失利;2005年8月,中信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证券;2006年,通过收购金通证券而形成的全资子公司中信金通证券正式成立。

  中信证券对反周期理论的运用不仅体现在“低吸”,也体现在“高抛”,即在市场低迷时收购其他券商资产,在行情转暖时扩张资本。中信牛市时开始连续融资,2006年6月,定向增发5亿股,净募资46.4亿元;2007年8月,二次增发3.34亿股,增发价为74.91元/股,募资约250亿元,创下了增发价及融资额两项纪录。

  中信借助一系列反周期收购行动,一举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2011年,在同行业利润大幅缩水的背景下,中信年收入250亿元,同比下滑仅10%,净利润125.6亿元,同比增长11%,位居行业第一。

  中信当下无疑又面临着扩张的时机。证券行业目前的低迷可能对中信是好事。国内目前百余家证券公司, 其中70%~80%的券商对零售业务的依存度都在70%以上,若低迷行情持续,预计半数券商会亏损,但对中信来讲又是一次扩张的时机,中信一直在等这个机会。

  国际化推进

  国际化是中信证券理念之一,王东明曾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是尽快实现国际化,否则中信永远不能排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前排座次。中信的目标,是建立“专注于中国的国际一流投行”。

  2005年,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通过增资,中信证券以累计3亿港元收购中信资本旗下3家子公司,同时向中信资本市场控股有限公司发行7750万股,占发行后股本的20%,获得了证券承销、经纪及期货业务资格。根据计划,在一定阶段中信证券香港将配合国际投行提供全球性服务,同时获取国际化发行的经验。同年,中信与麦格理银行成立了中信麦格理资产管理公司。2010年5月,中信证券公告拟与东方汇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1年10月6日,中信证券H股在港交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投资银行首次在香港上市,不仅是中信证券本身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中国投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指出,在H股发行中基石投资者与锚定投资者的成功引进,是中信证券发行成功的关键,也有力证明了公司初步具有调配全球客户资源的能力。

  在H股发行中,公司借助中信证券国际与里昂证券,调动全球资源,广泛接触潜在机构投资者,最终成功引入包括淡马锡、科威特投资局等主权基金与大型长线基金的6家国际基石投资者,敲定8.5亿美元的基石订单,占发行总规模的45%。此外,在国际配售首日还收获了大量的锚定投资者订单,获得近5倍的认购。

  中信的国际化路径,已步入正轨。

  ·记者观察·

  战略的力量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通过对当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进行分析,诸葛亮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成为蜀汉立国之本。在古往今来的历次战争中,“战略”甚至决定着战争全局的成败。

  在西方经济学中,“战略”被赋予多种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设立企业长远目标、制定经营方针及资源分配等的主导思想;另有学者认为,战略是对企业长远目标、经营方针、所需资源分配的规划;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无论给“战略”赋予何种定义,其本质都免不了要涉及经营环境分析、未来发展预测、远景目标设定、勾画远景目标轨迹和制定战略策略等要素。

  中信一步步成为券商王者,重要的根源就来自于正确的战略。在其他券商沉湎于委托理财的狂热时,中信看到了风险;在其他投行仍在同质化竞争、跑马圈地时,中信建立了大项目计划、行业专家制,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少券商满足于已有份额继续靠天吃饭时,中信开始了反周期收购、国际化拓展和非通道产品的开发。耐得住寂寞、忍受一时的损失,不谋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图谋天下并最终获得了回报,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在熊市布局牛市、在牛市准备必然到来的熊市。”中信证券首席战略专家吕哲权提出“4+4法则”,即一个战略规划从提出到实施一般经过4年,并再经过4年方才显现效果。换言之,公司未来3年~5年的竞争力,来自今天的布局和持续投入。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历史周期推算,任何战略突破的提出到收获,都要跨越牛熊市,熊市中要耐得住寂寞,牛市中则保持冷静。

  根据彭罗斯理论的资源-能力-成长分析框架,在现行制度下的中信证券似乎已将自身资源与能力发挥至极致。但是,想象力是无止境的,资本市场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不可阻挡的,中信证券的下一步战略已是呼之欲出。当前国内券商开展业务仍处于摩根士丹利1950年代水平,倚重传统业务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时,王东明却带领中信证券从被动的通道提供者,转身为市场组织者、流动性提供者、产品的创造者和销售商、交易对手方、财富管理者等多重角色。

  或许,中国版的高盛,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程林)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C009版:数 据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