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电影业好戏连台 创投无奈当“配角” 2012-02-2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杨丽花
证券时报记者 杨丽花 在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对创业项目的成功率控制在10%左右,即可保证基金的正常运转,20%的成功率就可实现盈利。而在中国,创投投资成功的比率明显要高出许多。特别是现阶段,人们看到的多是成功的范例,失败的案例似乎不多,而电影业就是创投很想进入却又容易陷入“滑铁卢”的行业。 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营收达131.5亿元,相比2010年的101.72亿元,增幅将近30%;中国电影产量为791部,相比2010年的526部,增幅超过50%。不过,能赚到钱的电影,乐观估计只有30%;而悲观者认为,可能只有20%。 以去年中国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金陵十三钗》为例,该片2011年票房收入为5.8亿元,总投资高达6亿元。而且,在中国,票房收入中有5%要提取为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另外还要缴纳3%的税,剩下部分还要与院线分账。虽然制片方把《金陵十三钗》分账比例从43%提高到45%,但这样算下来,与巨大的投资额相比,恐怕仍难赚钱。在中国,票房收入一般占到电影总收入的90%。这还是大公司、名导演、大制作影片,那些都没有机会公映的国产影片更不用提了。 再来看看国产片的整体环境。虽然2011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总收入的数据尚未公布,但是2010年这一数据只有40.16%。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中美双方就解决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每年引进美国大片的配额从原来的20部增加至34部,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提高至25%。美国大片对中国来说是加“量”又加“价”。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而言,说“狼来了”毫不夸张,中国国产电影要赚钱恐怕更难了。 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影视制作与发行行业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仅为9起,尽管相比于2010年披露的4起影视产业投资事件而言,2011年投资数量已经明显增加,但也仍然只是小打小闹。清科数据表明,目前投资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多来自于产业资本和一些外资背景的创投机构。本土创投一直以围观为主,虽然国内最大的创投机构深圳创新投不时传出投资电影的消息,但最后均被否认。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的影视制作方希望是单一项目融资,而非对电影制作公司的股权融资。很明显,投资一部电影的风险要远高于投资一家影视公司,创投的意愿与之相反。即便是对于电影制作公司的投资,创投也都倾向于有着完整产业链、强大人才队伍和成功运作经验的大公司,几个人搭起来的小公司、不知名的小导演如果要找到天使投资人真难。 应该说,电影行业在投资领域是最市场化的行业之一。投资电影一般不需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刻意搞好关系,也不需要一些“职业红娘”穿针引线,更不需要在数字上弄虚作假……因为所有的票房收入情况,官方可以掌握到最准确的数字(院线售票系统已与电影局实现联网),一切由市场说了算。看来,在商业电影领域这个最市场化的领域里,创投掘金不容易,除了风险,更大程度上是拼真功夫,这也注定了只能当个“配角”。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