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重聚改革共识需回归常识也需创新思维

2012-03-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本报评论员

  以纪念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和2012年两会召开为契机,改革成为人们热议的施政关键词。这是形势倒逼使然,也是民心所向。在民众憧憬“改革再出发”的当下,如何重聚改革共识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利益格局日益多元且两极分化持续加剧的严峻现实,是民众曾经的改革共识在事实上破裂的直接原因,其根源则在于改革的不彻底性,以及这种不彻底性导致的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分肥的半新半旧的“混合型体制”被固化。实事求是地认识并深刻反省这一根源,是我们化危为机,从而重聚改革共识的逻辑起点。

  如何重聚改革共识?这显然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从思想层面着眼,我们认为,回归常识和创新思维是重聚改革共识的两大抓手。

  这里的“常识”,是指先贤关于建设现代化文明国家的经典论述,这些经典论述也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行之有效。择其要者,主要包括以下论述: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仅仅是“守夜人”;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也是它得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天敌,破除垄断是捍卫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必由之路;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形”财富分配结构,是社会的稳定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权力过度集中是国家之祸,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力受到制衡是人民之福;民主是个好东西,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明的最不坏的政治制度;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些论述,或出自西方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或出自中国政治家与学者之口,都是人们公认的真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与这些常识曾经变成改革共识,从而转化为创造的激情和动力密切相关。在此期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对于这些常识向改革共识的转化,起了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最近几年,中国改革的势头放缓,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停滞或倒退,其原因就思想层面分析,无疑和上述常识被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违背有关。要想重聚改革共识,这些常识正是我们务必依凭的宝贵思想资源。以回归常识的方式重聚改革共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无谓论争,减少磨合达成共识的成本。

  此外,创新思维也是重聚改革共识的一个重要方略。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将各国经济日益融为一体,大国之间的博弈方式深刻嬗变,文明的冲突日益上升为国际舞台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呈现出众多思想先哲所未曾预料的新变化……这些新现象所组成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改革大业所步入的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改革大业要想深入推进,就不能不应对这些新现象所带来的新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既有常识中恐怕难以寻找到全部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敢于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并将其精髓上升为改革共识的新内涵。

  要想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尊重、善待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毋庸讳言,由于中国政治具有威权型政体的特征,创新思想的供给,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创新思维(尤其是治国方略范畴中的)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政治领袖的个人素质如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从切实推进中国改革大业出发,理应对这一模式进行改良。目前实施的两会制度,大可有所作为。民间创新思维遭遇的那种“领先一步成先进,领先两步成先烈”的窘境,应该通过制度改良予以避免。

  要想创新思维,也须放开胸襟,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借鉴当今世界新鲜出炉的一切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思想成果。这也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洋为中用”的应有之义。邓小平在世时曾经多次强调:中国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遗憾的是,过去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在“拿来主义”和“洋为中用”的思想探索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要想创新思维,还须敢于对固有的治国方略予以发展完善,在某些方面还要敢于有所超越。30多年来,中国的治国方略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这些治国方略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功至伟,但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效果相对不彰。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完善治国方略,是我们今后应认真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

  眼下,“舟至中流”的中国改革在领略“沙鸥翔集”美景的同时,也面临着“浪遏飞舟”的挑战。对此,我们应沉着冷静应对,决不可偏离改革开放的历史航向,更不可让追求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改革大业半途而废。重聚改革共识,是我们克服“改革疲劳症”、战胜“改革怀疑论”的第一步。让我们携手努力,将回归常识的豁然与创新思维的果敢,书写进改革之舟的风帆!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2012两会特刊
   第A006版:2012两会特刊
   第A007版:2012两会特刊
   第A008版:2012两会特刊
   第A009版:机 构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市 场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数 据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美国科技行业复苏带来中国稀土行业机会
不能忽视住房租赁市场
袁隆平建议政府高价收粮平价卖
重聚改革共识需回归常识也需创新思维
让鼓励分红政策更刚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