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文化产业春潮涌动 国际舞台期盼中国身影 2012-03-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当前重要的海外文化发展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建议,尽快构建多层次的海外文化发展和投资平台,不断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开展海外文化品牌的并购和投资。国家应优先支持“走出去”的企业上市融资。 (张常春/制图) 去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由此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他们剖析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呼吁,我国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经营之路,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多出一些文化精品。文化企业还要加快“走出去”,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文化产业孕育投资新机会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这普遍被认为是加快文化兴国战略的双翼,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文化产业的定位和重点都已经明确,未来,我国将产生更多的文化企业,孕育更多的投资新机会。 “我国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家庭80%有投资文化艺术品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百姓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和品种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房地产调控和股市调整的时期,民间金融机构寻找投资机会的欲望更加强烈,这部分资金很容易涌入文化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说。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马蔚华同时指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低,也是对外贸易中为数不多的逆差行业,未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未明提交的一份名为《关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提案也提到,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美国占43%,欧盟占34%,而我国只有4%,这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相符。 根据此前文化部发布的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实现翻一番,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文化产业年均发展速度将达到20%以上。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而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支柱性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由硬驱动向软驱动转化,增加我国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拉动国内消费,也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同时能够改善国民精神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文化与资本对接通道已打开 曾几何时,谈金钱与文化,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与资本对接,繁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阎冰竹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服务文化崛起、打造文化强国是金融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据他介绍,北京银行是国内第一家支持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在过去几年内为北京市700家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30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 谢卫表示,政府相关部门正确理解和处理了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疏堵问题,确保了在规范的前提下促进资本涌入文化市场。“可以说,金融与文化的对接通道实际上已经打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标准化,即明确文化产业大发展催生的新生交易市场,形成多个准入的标准。”谢卫说,在推进文化产品金融标准化的工程中,可先尝试在证券交易市场发达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展开试点,逐步推进。 马蔚华认为,除了证券市场,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信贷应增强信心,通过进一步强化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克服银行对中小文化企业贷款过程中因轻资产、抵押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引发的疑虑。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引导,实现风险共担。马蔚华还表示,要着力解决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融资时,无法有效获取准确信息的问题,他建议引入社会资源和资本,整合税务、工商、海关、水电、社保等信息数据库。 谢卫建议,大型文化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寻求上市融资,优质文化项目可以在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通过标准化交易来实现融资,一般的文化企业股权转让等可以在产权交易所实现半标准化交易。 文化企业翘盼结构性减税 除了对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还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行结构性减税。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袁汉民表示,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税收体系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对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个人所得税、著作权转让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袁汉民看来,目前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的设计不够合理,不尽科学,无法适应文化产业多形态、多业态的发展现状。袁汉民建议,在增值税方面,要降低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销售的增值税税率,对文化企业的增值税额度减免,对电影、广播、电视等行业收入的流转税减半征收;营业税方面,对文化业与体育业、娱乐业相互混淆的内容进行调整,降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的营业税税率。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福建省委副主任骆沙鸣表示,要适当减少对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项目的税收,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帮助其吸引投资。 阎冰竹也表示,适当减免文化企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并视贷款情况减征商业银行所得税,要通过专向奖励、税收补贴、风险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目前,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主要受制于一些文化企业单位研究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引进以及培养难度加大、人才流失趋于严重、精品数量有限等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在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建议,加速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的捐助法规,制定支助办法。冯英举例说,一个约百人的演出团队仅每次欧美等地出访的国际旅运费动辄就数百万元,而所得收入,根本无法支付得起。 冯英建议,国家对“走出去”的文化项目,应划出必要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门别类的支持和管理,对商业演出、半商业演出、交流演出、特殊演出等,根据其必要性、影响力、涵盖面、效益性等方面,给与不同的支助政策。 此外,还要设立专向保障投入基金。“比如,一部优秀成熟的作品,前后耗时不但长,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前对创作事后补贴部分资金的做法,对推动创作和打造精品,作用非常有限,资金必须先投入。”冯英说。 李未明则建议,将国际化指标纳入文化产业综合评价体系中来,快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当前重要的海外文化发展战略,应尽快推动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提高和拓展“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 李玉玲建议,尽快构建多层次的海外文化发展和投资平台,以及中国文化海外发展投资基金,不断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开展海外文化品牌的并购和投资。国家应优先支持“走出去”企业上市融资,建议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设立投资基金。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鼓励民间组织和民营企业通过非官方渠道以及资本运作,参与到全球文化合作治理中去。 文化体制改革脉络 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12月: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任务。 2009年8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确立。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9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到扩大文化消费,并提出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刘行健 整理)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