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深交所发布2011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证券投资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其投资组合更趋多元化 2012-03-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了《深交所2011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为全面掌握投资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服务工作,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此次调查系深交所自2009年以来开展的第三次年度调查活动,调查问卷由深交所投资者教育中心与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共同设计,内容既包括在之前两年调查基础上的跟踪调查,也包含一些新的热点问题,主要涉及投资者交易习惯与决策方式、对投资教育以及投资产品的需求、证券公司客户服务状况、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状况等多个方面。 为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深交所一直委托知名调查机构尼尔森(中国)执行此次调查项目,负责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工作。调查时间是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调查对象为年龄在25岁~55岁之间目前持有证券账户的个人。为全面反映投资者状况,本次调查依据证券账户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投资者年龄结构,在全国六大片区各挑选1~2个代表性城市展开调查,分别是:北京(华北)、大连(东北)、上海、杭州(华东)、武汉(华中)、成都(华西)以及广州、深圳(华南)。 根据不同年龄段投资者的特点,调查同时采用了券商营业部拦截访问与网络在线访问两种方式,分别针对50岁以上及50岁以下人群。最终取得的总体有效样本为2924,标准误差<3%(置信水平95%);整体投资者城市样本量为300以上,标准误差为6%(置信水平95%)。创业板投资者的城市样本量为100以上,标准误差<10%(置信水平95%)。(注:本次调查将投资者分为“整体投资者”、“创业板投资者”以及“非创业板投资者”三类,其中“创业板投资者”是指进行过创业板交易的投资者,这类人群在投资创业板的同时也可能投资其他板块的股票。“非创业板投资者”则是指从未进行过创业板交易的证券投资者,已开通创业板但未进行创业板交易的人群也归入此类。除此之外,报告中所使用的“证券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或“投资者”等称呼均代指“整体投资者”)。 有关调查结果摘录如下: 一、整体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整体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占比由2010年的54%提高至63%(2009年这一比例为51%),其中创业板投资者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群体比例超过七成(73%),受教育程度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后者中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群体比例为61%。 二、中小投资者比例有所上升,居民证券账户资产量略有下降 2011年证券投资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超过八成受访投资者(81%)证券账户资产量在50万元及以下,相比2010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相对应的是,高资产量帐户比例(账户资产量在50万以上)较2010年有所下降。 从整体上看,2011年受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在41.3万元,相比2010年(42.2万元)略有下降。考虑到2011年之前居民证券账户资产量是上涨的,且居民收入近两年是增加的,这一变化可能与2011年的经济形势及市场行情有关。 三、股票占投资者家庭资产的比重下降为29.0%,投资组合更趋多元化 相应地,2011年股票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地位也有所减弱。平均来讲,2011年股票占受访投资者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为29.0%,比2010年(34.6%)下降近6个百分点,回归到2009年水平。其中创业板投资者与非创业板投资者的股票资产占家庭总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下降至35.0%(2010年为40.9%)和28.0%(2010年为31.3%)。 从投资产品类型来看,投资者在2011年的投资组合更多元化,除股票外,整体市场上投资者购买的投资产品类型以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募)为主,以贵金属、投资性房产和政府债券(国债或地方债)为辅。平均每人持有的产品数量(3.84种)比2010年(3.22种)轻微上升。与此同时,各种类型产品在投资者中的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最受投资者青睐,渗透率均比2010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四、投资者对公司债等产品与业务的需求有待开发 调查显示,投资者对公司债等投资产品和业务存在一定需求空间,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买入所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时,51%的投资者表示愿意。人口特征分析表明,对公司债感兴趣的投资者人群相对较为年轻(平均年龄36岁左右)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七成以上)。 五、投资者重视技术指标分析,他人推荐和网络类媒体也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渠道 对于最近一次投资的一支股票,65%的投资者表示会通过交易软件的股票价格走势、成交量变化等技术指标的分析来形成投资决策,其次有40%的投资者表示通过他人推荐和网络类媒体(如股吧、论坛、微博等)获取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比较而言,创业板投资者在决策时的信息来源相对更为多元,其获取投资信息渠道平均为4.0种,明显多于非创业板投资者(2.6种),对多种渠道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超过50%的创业板投资者会通过交易软件的技术指标分析、网络类媒体、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定期报告、临时公告等披露信息和金融机构的研究报告来获取投资信息。 六、多数投资者认为需接受系统的投资教育,并希望下一代在学校接受相关基础性教育 调查显示,77%的投资者表示自身需要系统地学习投资知识与投资技能。同时有高达9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在学习证券投资知识与技巧的过程中面临困难,主要表现有:缺少时间与精力进行系统学习;缺少必要的经济学与金融学基础以及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82%的投资者表示希望子女在学校读书时能够接受基础的投资与金融理财教育。 七、证券公司服务水平逐步规范,风险揭示与适当性管理执行更为严格 总体来看,在受访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时,券商进行风险教育及适当性服务的比例持续提高。2011年券商在开户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的比例由2010年的78%上升为83%;对财产与收入状况和投资经验进行了解和评估的比例由45%上升为56%;对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测的比例由47%上升为60%。显示证券公司的开户风险教育及适当性服务状况在2011年持续改善。而在其他产品的风险揭示方面,83%的证券理财产品购买者表示购买此类产品时证券公司均比较清楚地对该产品的风险进行了解释,与开户风险提示的比例相同。 相比2010年,券商更为严格地执行了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政策。其中创业板开户风险揭示的比例为88%,较前一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对投资者进行财产收入评估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的比例分别为76%与77%,均较前一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其他各项服务的执行情况也都比2010年有所改善。 八、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竞争激烈,而佣金竞争的空间有限 当问及投资者在当初开户时选择证券公司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受访投资者表示选择开户证券公司的最主要三个因素依次是“收费合理”(48%)、“交易平台好”(45%)以及“营业部地点便利”(44%)。相比之下,投资资讯的质量优劣(30%)、是否能提供个性化多元服务(25%)以及理财产品是否满足需求(25%)等因素的影响则相对次要。 但分析也显示,账户资产量较大(50万以上)和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的投资者在选择证券公司时对该公司“投资资讯质量的优劣”及“是否能提供个性化多种服务”相对较为关注,这也预示出未来证券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和细分群体精准服务的可能。 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显示,证券公司佣金率继续呈现下降态势,2011年证券公司的佣金率平均为0.11%,较2010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除了深圳外,各地的佣金水平逐年下降,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平均佣金率均低于0.1%,但下降幅度较前两年变少,显示佣金竞争的空间已经有限。 九、投资顾问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查结果反映,2011年整体投资者中42%的人群目前拥有较为固定的投资咨询顾问,与2010年相比保持平稳。(这里的“投资咨询顾问”包括证券公司客户经理、证券经纪人及其他有证券投资咨询资格的从业者。“较为固定”是指持续了一段时间的连续服务,而非只提供一次咨询)。其中接近六成的投资者表示在决策时会基本依照或主要依据投资顾问的建议,也与前一年基本相同。 投资顾问为投资者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提供“宏观经济与市场走势预测”、“行业及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主力资金动向”和“推荐理财产品”。其中“宏观经济与市场走势预测”、“行业及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这两类讯息是目前投资者认为最有效的咨询服务,而风险控制与资产配置方面的咨询服务则相对薄弱。 在拥有固定投资顾问的受访者中,过半数人群(55%)表示接受的是付费服务(包括直接与间接收费,如购买服务套餐或提高账户交易佣金率等)。而在目前没有固定投资顾问的投资者中,仅有30%的投资者表示愿意接受付费的投资咨询服务。表示不愿意接受付费投资咨询服务的投资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太相信目前投资咨询服务的品质。 十、投资者对临时报告关注度较高,但认可度仍显不足 88%的受访投资者关注过上市公司的临时报告,其中35%的受访投资者表示会长期关注并持续跟踪。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对目前临时报告的认可度仍显不足,当关注过上市公司临时报告的投资者被问及对临时报告的格式、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充分性的评价时,仅有不到五成的投资者对临时报告的“格式与行文达到了清晰与简明扼要的标准”表示明确同意;41%的投资者认为临时报告的“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36%的投资者认为临时报告的“发布比较及时”;而对临时报告“内容真实准确”这一表述的认可度最低,仅有30%的投资者表示同意。 十一、创业板投资者的群体特征继续凸显 本次调查继续在投资者基本情况、交易习惯等多个方面对创业板投资者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板投资者的群体特征较2010年继续有所强化: 第一,多为投资年限较长的有经验投资者。67%的创业板投资者入市时间在2006年以前,显著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51%)。 第二,资金实力更为雄厚。2011年,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77.8万元)与2010年(59.7万元)相比有明显上升,是非创业板投资者平均账户资产量(34.8万元)的2.23倍。从资产量分布来看,创业板投资者中账户资金量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为40%,远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相应占比(16%)。 第三,投资前决策研究能力较强,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创业板投资者更倾向通过自己研究,从不同渠道获取投资信息。相对来看,创业板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渠道平均为4.0种,明显多于非创业板投资者(2.6种),超过50%的创业板投资者会通过交易软件的技术指标分析、网络类媒体、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定期报告、临时公告等披露信息和金融机构的研究报告来获取投资信息。 第四,更密切借助投资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力量。2011年,62%的创业板投资者目前拥有较为固定的投资咨询顾问,比2010(54%)有所增加。有固定投资顾问的创业板投资者中,66%表示“基本上按照投资顾问的建议进行投资”或“投资顾问的建议对我投资影响很大,但我还需自己进行一些分析”,高于非创业板投资者(58%)。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接受过投资顾问服务的创业板投资者更愿意接受付费的投资咨询服务,有4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投资顾问服务的非创业板投资者(29%)。 第五,交投更为活跃,综合投资能力更强。2011年,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交易频率为8.2次/月,交易频率比2010年(7.4次/月)更频繁。同时,创业板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综合投资需求,平均每人持有的投资产品数为6.4种,明显高于2010年(4.1种)。创业板投资者投资商品期货、股指期货、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外汇交易和国债或地方债等产品的比例与非创业板投资者的差距最大,至少高出27%,投资组合明显比非创业板投资者更加丰富。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