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3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焦点评论TitlePh

深层次改革应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2012-03-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王 勇

  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从一般性改革向深层次改革迈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质的突破,既是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向高收入社会过渡的需要;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总理的报告求真务实,中国深层次改革应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

  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基本完成了许多改革,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从一般性改革向深层次改革迈进。日前,世行行长佐利克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6条建议,旨在帮助中国吸取拉美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教训,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向高收入社会的过渡。这6条建议条条都指向深层次改革,而这些深层次改革却都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关。中国2010年人均GDP就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近些年来,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特征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一是不能保持持续的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通过稳定提高效率来保持经济增长;三是经济发展失衡导致资源配置恶化和供需失衡;四是在发展中对外部世界过度依赖,经济活动缺乏内在的稳定性等。

  经济结构需要调整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中国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各地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突出,加之欧美债务危机阴云未散、国内消费动力不足、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结构性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如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加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影响了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的拓展;资源消耗偏高加大了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质的突破,既是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向高收入社会过渡的需要;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

  多方面解决结构失衡问题

  笔者建议,我们应着力就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多作思考和研究。

  首先,应淡化经济增长速度而强化经济增长质量。“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今后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7%。温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GDP增长7.5%。这是中国GDP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这一预期目标的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其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更要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

  其三,采取多项政策措施,缩小收入和贫富差距。要通过结构性减税方式来调节贫富差距的过大,增大最顶层收入者的税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反补给底层的民众;把国有企业的收益让利于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中,真正地为老百姓谋福利;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及生存需要;要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四,破除垄断,有效改善中国的“经济体质”。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基础上,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另外,要进一步优化中国的金融结构。在整个“十二五”时期,中国在金融结构优化上应采取“上小微稳大型”、“上民营稳国有”的策略,建立国有和民营两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着力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还要提高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水平。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统筹境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分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构筑坚实的金融市场基础,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2012两会特别报道
   第A006版:2012两会特别报道
   第A007版:2012两会特别报道
   第A008版:机 构
   第A009版:基 金
   第A010版:专 题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产 经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深层次改革应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流动性好转还将延续
国债期货渐行渐近
后福岛时代:核电何去何从
打击恶炒新股抓住了“牛鼻子”
救助希腊无法解决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