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舆情时评 后福岛时代:核电何去何从 2012-03-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彭一郎
3月10日,全国政协新能源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称,中国将有望在今年重启核电站项目的审批。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智民则透露,目前重新修订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调整规划》还没有完成,但目标肯定比2007年的规划更远大,已审批完的项目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中国核电审批将重启的消息,在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事故一周年祭的特别时刻,重新引发公众的关注。核电站建设到底安不安全?在清洁能源和安全风险之间该如何权衡? 核电安全备受争议 福岛核电事故之后一年,欧美国家逐步弃核电,德国、意大利和瑞士已经承诺缩减或结束本国的核计划。作为全球核能强国的法国,今年5月总统选举的领先候选人也誓言将对核能的依赖减少三分之一,而当前法国75%的发电量来自于核电。 日本作为核事故的中心,目前54座反应堆仅有两座仍在运行。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发布会上说,日本从福岛核事故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是,核电安全没有神话,今后政府要制定全新的、最高水平的核电安全规范。话中表达了对核电安全的高度警戒。《华尔街日报》则在报道中提问,如果像日本这样科技发达的国家都阻止不了核灾难,那么一些发展中国家怎么阻止得了? 当然也有许多相反的声音,中国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委员会委员、中广核集团原安全总监濮继龙在微博访谈中表示,世界核电的发展高峰期,美国曾经最多一年有55台机组同时在建,法国最多一年有32台机组在建。目前,这些机组运行了几十年都是安全的。福岛事故不是知识经验不足的问题,也不是安全标准高低的问题,而是执行力的问题,日本核能界和政府在事故处理中存在侥幸心理。濮继龙认为核电是极其安全的,发展核电是理智的选择。 许多专家以航空业举例,飞机是当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坠机事故,不能因为一两起意外事故而抛弃航空业的发展。人类众多科学技术的运用都是一把双刃剑,而其是否值得推广,取决于对风险(包括伦理道德风险)和收益的权衡。 公开透明发展核能 与天然气、石油等常规能源相比,核能除了略有价格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其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极小;对比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核能不受气候等外部环境影响,供能稳定。同时,核电生产的碳排放量最低,从环保角度来看,核电更适合作为未来工业发展能源。中国核工业专家李宁说,人们算来算去,然后意识到没有核能是不行的。 中国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加大核能发展,还有着更现实的原因。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下,劳动密集、能源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铝和玻璃的生产就是能耗大户,能源紧缺矛盾突出。 面对这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王炳华表示,福岛事故之后,国家对核能安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目前为止检查工作已经结束,共计发现14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整改,已有部分整改完成,其他亟待整改。他表示,所有准备在建的项目,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范围、产业指导政策内,也完全符合国际和国内核安全相应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一边是发生几率极低但具有毁灭性的风险,一边是核能源为人类带来的莫大益处。诚然,核能的取舍不仅在今天,在很长的未来都还将会备受争议,不同国家会做不同的抉择。但确定的一点是,任何一个政府在扩张核能时,都应当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包括:一、最大限度的提高核能发电的安全性;二、在核电设施建造时,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可能受到核电站安全威胁的民众知晓更多的信息;三、为安全事故做足应对措施;四、寻找探索其他更安全的新能源。 (作者系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