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3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前主管倒戈 高盛“有毒”激起轩然大波

不同方面对高盛文化各执一词,公司市值一日蒸发20亿美元

2012-03-1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家明
  IC/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曾为南非乒乓球国手的高盛前主管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用一记漂亮的“扣杀”打得老东家措手不及。

  有着百年历史的高盛一直是华尔街的象征,但史密斯日前发表的辞职信炮轰高盛企业文化“有毒”、对客户利益毫不在意,令这家全球最负盛名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再次成为舆论焦点,高盛的贪婪似乎已到了连自己人都看不过去的地步。

  史密斯与高盛之间的笔仗犹如一场有来有回的乒乓球赛。尽管有市场人士对史密斯的动机产生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警钟已经敲响,负面消息不断的高盛应该有所觉醒。

  反手攻球

  这场比赛,首先由史密斯发起进攻,其使出的临别回马枪对高盛的信誉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我想我能够理解其文化发展轨迹。说实话,现在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毒和最具破坏性的。”史密斯这篇数千字的辞职信日前刊登于《纽约时报》。

  “在过去十二个月里,我见过5名主管将他们的客户称作木偶,有时也会在内部邮件中这么说。”史密斯表示,“高盛原来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公司的运营方式和赚钱思维是将客户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此外,史密斯认为,高盛现任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和总裁科恩失去了对公司文化的掌控,并指出公司道德沦落是对高盛长期生存最大的威胁。

  坊间夸张的说法是,高盛为了赚一块钱,都可以把客户的眼珠子挖出来。美国《滚石》杂志的一名作者也曾将高盛称作“吸血乌贼”。由此可见,史密斯不是第一个批评高盛的人,但他是第一位从高盛内部发难的批评者。

  面对争论,市场作出了反应,高盛股价14日下跌3.4%,是当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中跌幅第六大的股票,市值一天跌掉21.5亿美元。随后两个交易日,高盛股价窄幅震荡。

  史密斯辞职信通过网络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德国《世界报》发表评论称,高盛已被钉在耻辱柱上。与此同时,华尔街一片哗然,一家名为“逃离金融城”的招聘网站公布了最近对5.5万名用户进行的调查,列出了金融业雇员最想逃离的十大投行,高盛名列第二。

  压反攻正

  显然,这封没有事先打招呼的公开炮轰信触怒了高盛高层,公司也紧急发动反击。

  “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想法。”布兰克芬和科恩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反驳称,“史密斯的一己之见并没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文化,没有真实反映高盛如何对待客户。”高盛还表示,89%的员工认为高盛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服务。

  而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戈尔曼已告知旗下员工不要对高盛事件落井下石。《旧金山纪事报》则刊文支持高盛,认为高盛等投资银行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盛的银行家可以“高高昂起自己的头”。与此同时,对于事件真相的各种揣测流传开来。一些市场人士也提出质疑:为什么史密斯选在现在这个节骨眼开口?

  《华尔街日报》表示,奖金收入可能是史密斯与高盛产生摩擦的一个因素。高盛目前已削减大量副总的薪水,减薪主要针对公司派发大量奖金的那些人,史密斯必然受到影响。有分析人士表示,尽管存在漏洞,但没有谁暗示高盛用威胁手段赢得客户。

  信誉危机

  无论如何,史密斯甚至不惜搭上自己在华尔街的职业生涯来批评高盛,也再次引发了美国银行业的信誉危机,高盛应该警醒并采取行动。

  其实,自金融危机以来,高盛就备受质疑。回顾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几乎都与高盛等投行的过度投机有关。尤其是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在高利润的诱惑下,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最终资产泡沫破裂。而在高盛内部,银行家和交易员这两个阵营一直在为利润和权力做斗争。

  史密斯的辞职信进一步引发媒体针对高盛内幕交易的报道。前高盛董事会成员古普塔的辩护律师纳夫塔利斯17日表示,高盛的一名员工泄露了苹果及英特尔的商业机密,但美国政府并未在内幕交易调查工作的过程中指控这名员工。

  有市场人士提醒,尽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高盛的影响力异乎寻常,但如果高盛继续扮演“吸血鬼”的角色,客户也可能不会选择高盛。而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高盛事件也提醒了国内企业,与国际金融巨头合作也要提高警惕。

  高盛糗事一箩筐

  

  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笔下的高盛已经沦陷在贪婪的汪洋大海中。不过,从过去到现在,高盛对批评好像已经习以为常。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华尔街股市大崩盘,高盛发起利用杠杆的类共同基金造成客户亏损90%。公司的声誉也因此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濒临破产之时,高盛还向客户推销该公司的商业票据,酿成欺诈丑闻。

  上世纪90年代,高盛又上演了悬疑剧。在大幅减持了当时著名的英国公司MCC的股票之后,这家公司的老板麦克斯韦突然去世。在接下来的几年,高盛因MCC的倒闭而陷入了一系列的指控和诉讼之中。

  到了2009年,高盛现任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高盛做的是上帝的工作,这句话成为了高盛广受诟病的傲慢的佐证。

  而在2010年,高盛又深陷“欺诈门”。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正式指控高盛及其一名副总裁在销售次级抵押贷款相关金融产品过程中,涉嫌以虚报和漏报关键信息的方式欺骗投资者。

  2011年4月,美国参议院调查委员会曾公布了一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指责高盛误导客户、操纵市场。

  (吴家明)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公 司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专 题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数 据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第C017版:信息披露
   第C018版:信息披露
   第C019版:信息披露
   第C020版:信息披露
   第C021版:信息披露
   第C022版:信息披露
   第C023版:信息披露
   第C024版:信息披露
   第T001版:T叠头版:专 题
   第T002版:专 题
   第T003版:专 题
   第T004版:专 题
高盛“有毒”值得警醒反思
国内券商应取其精华去糟粕
前主管倒戈 高盛“有毒”激起轩然大波
大行诚信漏洞靠什么修补
外资投行圈淡定
信息不对称催生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