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温州资本折戟海参 2012-05-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余胜良
2011年的丰收行情,让这群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跨省到福建投资,没想到今年遇到滑铁卢。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曹光好养殖海参已有5年,这位北参南养的早期尝试者,今年遭遇重大挫折。 福建省霞浦县成为海产品养殖大县,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浙江人曹光好去年在这里洒了400万元,养出4万斤海参,如今因为价格下跌,这些海参变成了放在冷库中的拉缸盐(海参初加工品)。 “去年每斤90元,今年只有60元左右(南参较北参低10元/斤)。”曹光好说,如果按现在价格卖,他要赔一大笔钱。和曹光好一起来霞浦县溪南镇养殖海参的,还有浙江温州金乡镇的60多个同乡,他们去年一共投资了2个亿养殖海参,多数是向亲戚朋友筹资,“估计今年要亏1亿元。”曹光好说。 2011年海参价格高,短短四个月养殖期,就可以让本钱翻倍。2011年的超好行情,让这群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跨省到此投资。嗅觉敏锐的温州人砸下真金白银,没想到今年遇到滑铁卢。 到南方养殖海参,打的是时间差。 海参是具有6亿年历史的棘皮动物,但1100多种海参中,只有40种可食用,我国大规模养殖的是原产渤海的刺参。 这种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食料普通,但对海水温度和含盐量要求极高,显得非常娇贵,北方海参夏天夏眠、冬天冬眠,一年中长身体的时间不到半年。 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北方海参都处于冬眠期,然而此时,南方有些地区刚好有合适的温度和含盐量,让海参继续生长。 去年10月份,曹光好从山东莱州买了1.5万斤,10头/斤的种苗,当时种苗场挤满了来自福建的采购商,种苗极为抢手,价格上涨到130元/斤。 曹光好将这些种苗分开,装在一个个吊笼中,每个吊笼像个小房间一样,有一个小门,隔断时间就给海参投喂海带,有时还喂些小鱼虾,海参只能在很小的范围活动,就是吃海带和长身体——这一切都跟养鸡差不多。海参养殖的资金投入更大,一亩海域可以养殖上万斤海参,要投入100多万元。 平均每两斤海带可以养出一斤海参,一斤海参经过4个月可以养到4斤。但去年曹光好遇到坏天气,几个月阴雨下来,海水盐度下降,海参容易生病,海参吐脏、吐肠、烂嘴,产量大打折扣,曹光好的1斤海参苗,只养出不到2斤多。 到了4月份,南方海参必须打捞起来,因为一到夏天,海参无法忍受南方高温,海参就会死亡,化成一层皮,融化到海水里。 但就在此时,往年游走在镇上的商贩突然不见了,为数不多的商贩也不好好收购,挑七挑八价格压得越低,每斤只肯给50多元,最近一段时间才上涨到60元左右——这让曹光好一度怀疑是不良商贩联合压价。 这是一段北参南养大背景下的插曲。几年来,南方海参养殖呈星火燎原之势,从江苏、浙江、福建到广东、广西,都频频传出海参养殖获得突破的新闻。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北参南养供给量超过2万吨,同比翻了一倍,占去年海参总产量的14%。 这一切都得益于资本作用,从2003年到2011年,海参的消费量从4万吨增长到14万吨,年复合增速17%。到南方养殖海参可以满足市场空档,在高收益驱动下,霞浦县溪南镇海域上聚集了来自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的养殖户。 曹光好们养殖的海参,还将对北方市场,以及全国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