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9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记者观察TitlePh

汽车拆解行业需上下游联动

2012-09-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冯尧

  见习记者 冯尧

  国内汽车拆解行业鱼龙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报废汽车理应寿终正寝,却被拖入非法拆解企业、二手市场,被注射“强心针”,透支生命后重新进入市场;抑或是通过“器官移植”强行维持生命。报废汽车经过非法途径处理后重新上路成为马路杀手,其危害不仅仅限于行业本身。

  让我们把视野拉远。首先厘清汽车拆解企业上下游关系。其上游,即为汽车制造商;其下游,为再制造企业以及材料回收企业。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内,这条产业链并未打通,汽车生产企业与拆解企业并无联动,而再制造企业亦处于萌芽时期。两重因素影响,导致拆解行业孤立凸显。

  在国外成熟市场,汽车生产企业与拆解企业的联动是非常重要的,也会达到共赢的效果。在欧盟,除了各种严格的法律规范了整个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具体运作外,汽车制造者亦被要求从生产过程开始,尽力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制造有利于回收的汽车。

  首先,制造商承担着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回收体系责任;第二,制造商须对产品中的限用物质进行管理和控制;第三,生产汽车须兼顾可回收性设计;除此之外,制造商还要向社会提供拆解信息或环保要求。

  此外,在下游方面,再制造企业无疑最为关键。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汽车再制造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而在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尚处于探索阶段,14家整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试点工作2008年才开始启动。

  更令人汗颜的是,目前,国内禁止从拆解企业流出的“五大总成”进入再制造企业,直接掐断这类企业利润主要来源,再制造企业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行政手段规范市场只是“刀柄”,而行业全面市场化、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则是“刀刃”。一把完整的利刃,方能斩断乱象。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创业·资本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机 构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专 题
   第A010版:舆 情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专 题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数 据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汽车拆解业三大乱象调查
汽车拆解行业需上下游联动
利润与精细化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