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9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调结构”与“保增长”并不矛盾

2012-09-2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沈凌

  问题是“短期政策长期化”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考验。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步入低谷,我们的出口下滑,投资减少。这是经济周期的短期效应。过去几百年,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经历着这样的周期性波动。曾几何时,我们试图去理解这种波动的源泉,更进而试图去消灭这样的波动。但其结果是从理论到政策的失败。现在,经济理论界转而认同这样的波动,并开始着重于对冲击反应的研究。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我们的劳动力成本理所当然地提高,很多原先布局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移出中国的趋势。比如最近媒体报道的阿迪达斯关闭了中国大陆境内的唯一一家全资工厂;还有媒体报道的墨西哥正在取代中国成为很多以北美市场为主的厂商的制造基地。这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果,和经济周期并不直接相关。但是现在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给我们的政策运用出了一个难题。

  “保增长”针对的是前一个经济周期问题。当一个经济体受到外来冲击,产出出现严重下降,失业工人急剧增加的时候,政府出台“保增长”的财政刺激政策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无可厚非的。2008年的4万亿刺激政策挽救了多少农民工的就业生计问题,支持了多少中产阶级免于美国式的破产境地!现在危机过去,副作用显现。如果我们简单地指责,甚至认为当时根本就不应该出台这样的刺激政策,那就有点“过河拆桥”式的不厚道了。但是检讨政策得失,为以后的调整政策积累经验,那并不为过。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的周期性刺激政策最大的问题是“短期政策长期化”。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经济低谷出现的时候,民间投资萎缩,失业率高涨,的确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好时机。因为即使仅从投资成本计,这时候也比经济高涨时期低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拉动了经济走出了困境,就要面对“国进民退”的窘境。这时就需要有一个预设的退出机制,把这部分危机时期形成的资产出售给民间资本,以便提高运营的效率和积累国有资本为下一场的危机做准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退出机制,每一次危机的财政刺激都会导致“国进民退”,那么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就会慢慢逆转。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低下,会逐步侵蚀掉低位入市的优势,最后总是拖累经济偏离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短期刺激政策和退出机制。比如香港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干预市场,市场恢复之后,就出售了购入的资产;现在的美国政府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买入了很多的金融机构股份,现在也在逐步退出。所以,在这些经济体不会出现由于短期政策干预形成国有化的长期趋势。

  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家都似乎找到了一个对策,那就是“调结构”。但凡是谈到中国经济增长困境的,无不用需要用“调结构”一词来表达自己立场观点的正确性。但是,这个口号喊了十来年,一直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功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专家太自以为是了。一方面秉承市场经济理念,要求政府放手少干预,另一方面又在指手画脚代替资本规划未来。逻辑上不矛盾吗?要我看,之所以我们不太看得出过去十几年的调结构功效,那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到非要“调结构”的时候。有人说我们不能再依赖“重投资轻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了,那是搞混了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这两个不同的经济问题。

  当前还需要投资拉动

  从长期来讲,经济的增长不依赖投资还能依赖消费吗?那真的是一个可以得诺贝尔经济学大奖的发现!其实对比中美当今两大经济体的基础建设设施水平,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投资不是太多了,还是远远不够!正是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高投资,我们现在在高速公路里程上基本接近了美国的总体水平,但是在铁路、机场、输油管道等等各个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大学数量,远远落后,更不要提大学的质量。

  所以,从长期的增长潜力来讲,我们现在还是需要投资拉动。没有大量的投资,我们怎么能在未来形成相应的产出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调整的不是投资量,而是投资决策的主体。我们应该继续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让民间资本逐步进入各种投资领域。当然,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对投资人权益的保障机制。如果没有权益保障机制,就说欢迎欢迎,是引不来民间资本的。

  现在很多人讲,“西部保增长,东部调结构”。其实,保增长也好,调结构也罢,东部西部都需要,这不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别,而是一个长期短期的分别。西部固然需要大量投资拉动增长,难道我们的东部沿海地区真的已经完美到了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的水平了?现在这么多官员赴海外考察,这么多官员的子女在海外就读,我想他们没人会认同这一观点。从产业转移来讲,东部调结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出也是大势所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和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不同,我们广大的中西部还能承接东部移出的部分产业,所以还不会因为东部的调结构损害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这一点上看,林毅夫的乐观观点自有其据,或许这就是大国的优势所在。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第A001版:头 版(今日10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信息披露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舆 情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数 据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行 情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
   第D025版:信息披露
   第D026版:信息披露
   第D027版:信息披露
   第D028版:信息披露
   第D029版:信息披露
   第D030版:信息披露
   第D031版:信息披露
   第D032版:信息披露
   第D033版:信息披露
   第D034版:信息披露
   第D035版:信息披露
   第D036版:信息披露
   第D037版:信息披露
   第D038版:信息披露
   第D039版:信息披露
   第D040版:信息披露
   第D041版:信息披露
   第D042版:信息披露
   第D043版:信息披露
   第D044版:信息披露
   第D045版:信息披露
   第D046版:信息披露
   第D047版:信息披露
   第D048版:信息披露
   第D049版:信息披露
   第D050版:信息披露
   第D051版:信息披露
   第D052版:信息披露
   第D053版:信息披露
   第D054版:信息披露
   第D055版:信息披露
   第D056版:信息披露
   第D057版:信息披露
   第D058版:信息披露
   第D059版:信息披露
   第D060版:信息披露
   第D061版:信息披露
   第D062版:信息披露
   第D063版:信息披露
   第D064版:信息披露
   第D065版:信息披露
   第D066版:信息披露
   第D067版:信息披露
   第D068版:信息披露
   第D069版:信息披露
   第D070版:信息披露
   第D071版:信息披露
   第D072版:信息披露
   第D073版:信息披露
   第D074版:信息披露
   第D075版:信息披露
   第D076版:信息披露
   第D077版:信息披露
   第D078版:信息披露
   第D079版:信息披露
   第D080版:信息披露
“调结构”与“保增长”并不矛盾
房地产开发贷
定向宽松动力来自何方
股市长阳迎双节
优化产业链才能降低市场风险
历史形成的养老金缺口应由财政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