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12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3.5万亿美元规模是未来发展目标

2012-12-1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陈春雨

  证券时报记者 陈春雨

  对于国内货币基金的发展,多位基金业人士均表示,美国货币基金3.5万亿美元的规模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但也有基金人士认为,货币基金没有申赎费用、管理费低廉,如果不是因为A股市场持续低迷,货币基金的推行力度不会如此快速,这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货币基金大发展的背景何其相似。

  滞胀助推美国基金行业创新

  上个世纪40至60年代,随着股票市场的一路上涨,美国共同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也由1940年的4.5亿美元增长到1972年的600亿美元。但随着70年代滞胀的到来,美国股票市场也停止增长。滞胀中期是基金行业最难熬的时期,也倒逼基金行业积极创新。

  比如基金公司开始越过经纪商直接向投资者销售基金,1970年,仅有11%的长期基金是通过直销方式实现的。1977年,先锋基金率先开始对旗下基金实行免佣直销,同时基金公司不允许做广告的限制也逐渐放松,广告宣传为基金直销模式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80年,超过30%的股票基金和超过40%的债券基金都是通过免佣直销渠道实现的。而一些新的产品,如指数基金、免税基金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货币基金更是从无到有,一举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利率歧视造就货币基金大发展

  货币基金的出现源自美国利率市场的松动,为了限制商业银行的恶性竞争,美国国会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规定了上限,这就是所谓的“Q条例”。该条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过5.25%~5.5%,而70年年代美国通胀稳居5%以上。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关于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制的规定,造成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货币市场基金才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反过来,货币基金也推动利率市场化。而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不断壮大,在其对银行储蓄大量分流的同时,经济秩序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从1980年开始,美国分阶段废除了“Q条例”,并在6年后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历史未必会重演,但历史总是值得借鉴。如今,国内利率市场化的大门也正在松动,从存款利率上限浮动首度开启,到银行理财、信托等投资方式的大发展,暗示着一个新局面正在出现。而就基金业本身来看,股市低迷、股票基金萎缩、代销模式为主,和美国滞胀时期同出一辙:2006年到2007年A股大牛市,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从1万亿飞速扩张到3万多亿元。但2009年至今,三年熊市使得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不断萎缩,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为发行主角,创新不断涌现,如基金公司获准设立子公司,货币市场“T+0”推行、跨市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出现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基金正迎来一个发展时机。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银 行
   第A006版:专 题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对 话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综 合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数 据
   第D003版:数 据
   第D004版:数 据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货币基金创新升级 两类模式打开支付大门
多家货币基金发力T+0代销平台恐难实现
3.5万亿美元规模是未来发展目标
资金账户概念乍现 撬动基金直销平台
两大负面因素正在消退 欧洲股市或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