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2年12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TitlePh

银行业需警惕表外风险传递表内

2012-12-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防范表外风险向表内风险传递是明年中国银行业需要警惕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在“致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年度研讨会”上表示,银行未来需要梳理其资产负债表外的风险,并与表内资产一道做好风险防控和预案。

  巴曙松表示,包括销售理财产品在内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并不构成信用或市场等风险,而只是其中一项中间业务。然而中国银行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投资者对于银行信用声誉和投资回报的要求,因此需要谨防中间业务的销售误导等操作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并不在法律层面内,但是银行也需要对此类风险进行梳理,防范将表外风险向表内传递。

  巴曙松认为,风险管理需要借助机制的力量,把其镶嵌到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考核机制中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已经和整个经济体系捆绑在一起,其资产负债与宏观经济休戚相关。风险控制并不是消灭风险,而是如何将风险调整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巴曙松认为,风险管理需要有两方面推动,首先是监管部门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门类的具体风控要形成系统控制,如此一来整体风险也将无处可逃;其次,风险控制不仅需要监管推动,还应该在机构内部推动,例如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业务连续性中断虽然属于表外风险,但是机构如果面临监管部门冻结新设业务分支机构、停止新批产品等处罚,那么机构内部就需要进行成本测算,估计该风险发生的利益损失,从而用成本收益率来推动整体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

  巴曙松表示,2008年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业的启示之一是系统层面也要有业务连续性的风险管理,所以在美国的金融改革法案中有了“遗嘱”条款。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不能在出了问题之后监管机构再临时找人收购。而应先做出风险控制预案,如果产生问题,首先由条款预先设定的股东增资、收债,最后才走到监管部门注资,这样的风险管控才能使得金融机构在系统范围内不至于崩溃。

  (据新华社电)

   第A001版:头 版(今日52版)
   第A002版:焦 点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银 行
   第A008版:市 场
   第A009版:焦 点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A013版:专 题
   第A014版:文 件
   第A015版:文 件
   第A016版:文 件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公 司
   第C002版:公 司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综 合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数 据
   第D003版:数 据
   第D004版:数 据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楼市转暖 银行偏爱个人按揭贷款
摩根大通:不要忽视企业短期贷款风险
银行准入证券业宜慎重
五矿期货:坚持走特色化之路
银行业需警惕表外风险传递表内
中国农信系统 累计清算资金突破5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