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3年5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私募发行规模骤降 扩容压力山大

2013-05-2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昊
  张常春/制图

  业绩低迷、发行渠道不畅,私募发行成绩不佳。今年5月以来,股票型阳光私募基金平均发行规模4692.5万份,远低于4月份的2.02亿份和3月份的1.81亿份。

  证券时报记者 吴昊

  近期阳光私募发行规模呈骤减趋势。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私募业绩低迷、发行渠道不畅等多种原因导致私募发行陷入瓶颈,私募扩容压力越来越大。

  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以来,股票型阳光私募基金平均发行规模在4692.5万份,远低于今年4月的2.02亿份和、3月的1.81亿份,接近今年2月的4811万份,不过从总发行规模来看,今年5月共发行1.88亿份,今年2月份尽管由于春节因素仍发行了6.26亿份,绝对规模大大落后。

  “私募基金真正做到绝对收益很难”,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即使是一些宣称平均年化收益较好的私募,实际上也多是之前赚的钱,很多是靠2009年的小牛市行情的积累。此后股市一直低迷,很难有持续的稳定回报,这意味着多数后进客户仍处于亏钱状态。而这些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认同度在降低,一般不会轻易追加资金。

  一些私募人士也坦言,业绩好反而吃亏,在产品净值回到1元附近后,往往会遭到投资者大量赎回。“虽然稳定的业绩仍可吸引一些投资者,但不足以抵消赎回,一方面是投资者对后市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市场上其他理财产品带来冲击,例如10%左右的固定收益产品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一家中型规模私募总经理表示。

  今年以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部分银行分行发行阳光私募产品的权限被收紧,一些私募将发行转向第三方销售机构等渠道,但这些新渠道募资能力不如银行,而收费却不低。一家近期成立的财富管理机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私募除了1%认购费之外,第三方销售机构还要收管理费的三成左右,以及20%的浮动收益提成中的15%至20%。

  同时,一些私募新的发行平台并未磨合成熟,例如通过券商资管和基金专户发行,虽然在费用方面有些优势,但发行节奏很慢。“券商资管审核比较严格,要经过反复的合规方面的沟通确认,发行周期往往在1个月以上。”一家位于上海的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

  此外,以往一些大型私募等吸金主力,在私募纳入监管的前夕发行策略有所改变,多以观望为主。“目前以做好已有产品的业绩为主,等私募纳入监管后会集中着力打造第一只独立发行的产品,等作出市场影响力后再逐渐发行新产品,因此借助其他平台发行产品的计划有所搁浅。”一家私募的市场总监告诉记者。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0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境外战投参股中资行10年变局
   第A007版:综 合
   第A008版:市 场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公 司
   第A012版:公 司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专 题
   第B005版:聚 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行 情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第C013版:信息披露
   第C014版:信息披露
   第C015版:信息披露
   第C016版:信息披露
私募发行规模骤降 扩容压力山大
私募博言
前博时明星基金经理夏春自立门户
上市公司虚假陈述 私募人士喊你去索赔
创新私募活力足
指数定增产品显身手
数据观察
个股重于大盘 成长大于估值